花蜆科,又稱蜆科,通稱蜆,是雙殼綱簾蛤目水生軟體動物的統稱。臺灣閩南語為蜊仔(lâ-á)。此科蜊類會將殼內孵化的幼體排至周圍水中(卵胎生)。其幼體比鄰科泥蜆科(Sphaeriidae)要更小。
分類
2016年分類
根據2016年分類,原來只有化石種的花蜆科與蜆科合併;而蜆屬亦與只有化石種的花蜆屬合併成為單一一個屬。
屬
本科包含下列各屬[1]:
食用
蜆富含蛋白質、鈣、磷、鈉、鉀、鋅,少量牛磺酸、維生素等成分。[5]
唐朝蘇敬等人合編之《新修本草》提到:
- 「蜆殼陳久者止痢。車螯、蚶蠣、之屬,亦可為食,無損益,不見所主。雉入大水變為蜃。蜃者,腎,云是大蛤,乃是蚌爾,煮食諸蜊蝸與菜,皆不利人也。〔謹案〕蜆,冷,無毒。主時氣開胃,壓丹石藥,及疔瘡,下濕氣,下乳,糟煮服良。生浸取汁,洗疔瘡。多食發嗽,並冷氣,消腎。陳殼,療陰瘡,止痢。蜆肉,寒,去暴熱,明目,利小便,下熱氣,腳氣,濕毒,解酒毒,目黃。浸取汁服,主消渴。爛殼,溫,燒為白灰飲下,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殼陳久,療胃反及失精。」
潛在危險性
參考資料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蜆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