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降E大調第3號交響曲,作品20,是俄國作曲家蕭士達高維契的音樂作品。創作於1929年夏季,同年10月完成,並於1930年1月21日由亞歷山大·高克率領列寧格勒管絃樂團及嘉佩樂學院合唱團(Academic Capella)作首演。1932年由斯托科夫斯基於美國作首演,惟剔除了合唱部份。

這是繼《第2號交響曲》後的另一首「實驗性」合唱作品,所採用的是基爾沙諾夫(Semyon Isaakovich Kirsanov)的歌頌勞動節(May Day)的詩篇,因此本曲亦有副題,稱為「勞動節」。

據作曲家自己說:「這首作品和第二交響曲在性格上完全不同。第二以鬥爭為主題,而第三則著重表現和平、建設及節日氣氛。」[1]

背景

評論家和學者對這首交響曲的背景資料所知甚少,不過,當作曲家畢業後受僱於工人青年劇場英语Workers' Youth Theatre時,他有考慮過在劇樂的基礎上是否能發展出新的寫作題裁或表達形式,因此《第二》和《第三》末段的合唱部份,不難看得出亦包涵了劇場的元素。同一時期,作曲家剛完成了他第一齣歌劇《鼻子》和默劇電影《新巴比倫》,亦正開始創作他的第一套芭蕾舞劇《黃金時代》。

配器

結構

本樂曲為單一樂章作品,當中可再細分為六個部份:

  • 小快板(Allegretto)
由兩支單簧管先帶出一段具悠閒風的旋律,後來遠處傳出小號的號召調子,木管及圓號相繼加入,速度稍為加快,變成類似進行曲節奏。
  • 加快(piu mosso)- 快板(Allegro)- 減慢(Meno Mosso)
絃樂加入時速度再加快,建立出一個相對穩定的拍子後,樂隊奏出一段帶滑稽味道的進行曲。各組樂器互相呼應著,並且作大幅度音域的躍進(尤其是絃樂)。踫鈸帶出小號和碎弓絃樂所結合的吱吱尖叫的雜聲。然後小鼓的節奏又由銅管對位將音樂帶回進行曲的模式,接著是如步操隊的木管樂段,不過這份熱鬧的情緒只維持了很點時間,很快便回復開首時的平靜。單簧管以弱奏吹出前面的片段,然後由定音鼓的弱滾奏引領弱音化的小提琴在高音區域的迴盪。突然間被三下碰鈸和銅管所打斷。但很快又回復至高、低音絃樂的互相對答,而其他樂器亦間中加入其中。
  • 持續的快板(Allegro Molto)- 減慢(Meno Mosso)
絃樂轉為持續的八分音符頓奏,變成了一首具滑稽性的諧躍曲樂段。由木管樂器及木琴首先帶動,然後則主是以銅管樂器為主軸,奏出輕快的旋律。其他樂器亦出現各自表現的斷落,並慢慢推至全體樂隊的合奏。隨即推至以敲擊樂主導的過場部份:小鼓和定音鼓的持續滾奏,加上大鼓的搫奏下,樂隊奏出幾個齊奏段落,調性暫時變得不明確。最後在大鼓擊奏下,鼓聲漸暗。
  • 行板(Andante)- 緩板(Largo)
低音絃樂的滑絃下,首先是大號為的樂句,鑼聲後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附帶滑絃的旋律,並且間奏著各銅管樂如宣召段(recitatives)的獨奏。小提琴亦加入滑絃演奏。圓號和小號吹出引子,帶入最後一段合唱。
  • 中板(Moderato)-合唱曲 'V pérvoye, Pérvoye máya'(俄语:Первомайская
絃樂的齊奏下,合唱團加入,先唱出“在最初的勞動節上,把火把拋向過去;點起了火花,火焰把整個森林都蓋過。枯萎的杉樹和整個森林都聽著,新的勞動節巡遊下的各種叫喊和喧鬧聲音。”全段一直保持激昂的聲量。中段再次響起進行曲般的過場,合唱團再次加入,並以充滿盼望和勝利的氣氛下結束。

演奏時間約為25分鐘。

雖然形式上和《第2號交響曲》有很多相近之處:例如兩首都採用了單樂章形式、末段加入了合唱、內容以歌頌蘇聯新時代的美好等,但在音樂言語上,《第3號交響曲》的調性非常明顯,少了很多不協調的和聲;而聲部線條亦比《第2號交響曲》簡單,不使用過複雜的聲部對位(雖然仍有採用對位、卡農、動機轉化等寫作手法,但聲部數目明顯減少了)。而且,本曲亦採用了一些耳熟能詳的曲調,同時他亦強調在這作品中盡量避免把任何一個旋律重覆使用。[2]最後,演奏時間亦比《第2號交響曲》長近一半以上。

評價

跟《第2》的情況相近,《第3》的演出後反應只屬一般。西方社會大都視本曲只淪為典型的宣傳工具;當時仍身處美國的浦羅哥菲夫亦加入批評行列。而在蘇聯國內,首演後再一次公演,已經是1960年代的事。而到目前為止,《第2》和《第3》的上演次數,遠遠還不及其他交響曲。

注釋

  1. ^ 參考外部連結。
  2. ^ Hurwitz, D. (2006). Shostakovich Symphonies and concertos. p.49. Amadeus Press: New Jersey. ISBN 1-57467-131-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