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家英国公司STNC开发了一个微型浏览器(HitchHiker)用于呈现完整的设备UI。此微型浏览器(Webwalker)的示范平台具有1MIPS处理能力。这是一个单核平台,在同一处理器上运行应用程序栈上和GSM栈。1999年,STNC被微软收购,HitchHiker改名为Microsoft Mobile Explorer 2.0,它和先前的Microsoft Mobile Explorer 1.0没有任何关系。HitchHiker被认为是第一款具有统一呈现模型的微型浏览器,可在单一客户端程序中处理ECMAScript、WMLScript、POP3和IMAP邮件。它可以在同一页面中组合HTML和WAP,但这种方案会导致在其它设备上无法正确呈现页面,因而最终没有被采用。另外,Amstrad的运气极差的e-m@iler和e-m@iler+产品使用了HitchHiker作为它们的操作系统。Benefon Q、Sony CMD-Z5、CMD-J5、CMD-MZ5、CMD-J6、CMD-Z7、CMD-J7和CMD-J70内嵌了Mobile Explorer 2.0。1998年日本的Kazuho Oku开发了PalmOS上的免费浏览器软件Palmscape(后来成为共享软件),并创立了Ilinx。直到2003年,使用该软件仍受到限制。
Mobile Explorer 3.0添加了iMode(cHTML)兼容以及许多私有模式。通过组合WAP协议与这些私有模式,MME3.0实现了OTA数据库同步、邮件推送、推送信息客户端以及PIM功能。Sony Ericsson被取消的产品CMD-Z700的一大特点就是高度整合了MME3.0。Mobile Explorer的开发于2002年中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