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

江淹
文通
性别
出生444年
南朝宋
逝世505年(60—61歲)
南朝梁
职业南朝官员、文學家

江淹(444年—505年),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南朝官员、文學家。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出身士族中最低的次門寒素)[1]。江淹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早年仕途上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下,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加重用。之後一路官運亨通,終於在初攀升到高位的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受封伯爵,以金紫光禄大夫之位退休。

生平

幼年·初仕

江淹的祖父江耽和父親江康之都在南朝宋任縣令(六品),家世不高。江淹六歲能詩,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靠砍柴供养母亲,但是他非常好学,仰慕司马相如梁鸿的为人,喜欢学习写文章。江淹約在460年代中期就开始入仕,最早是担任“南徐州从事”的小官。“从事”在当时是地方长官自己任命的一种属官,大概等於现在的助理。这样的官职没有较高的品秩和待遇,实际上还不能算是朝廷正式的官员,但是能够接近掌权者。接着他转任“奉朝请”,这也是一种类似天子随从的官职,在當時已經降低為次門寒士的起家官。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跟从建平王刘景素於南兗州,刘景素是一位喜好结交士人的王爷,江淹的仕途似乎頗有希望。約在此時,江淹被出身高門甲族的大隱士何點(437-504年)另眼相看,讓他打破寒素出身的界限,[2]於名士社交圈逐漸顯名。

陷狱和親情

不久,广陵县令郭彦文因事获罪,在审问过程中連累江淹,謊稱江淹收受賄賂,江淹因而判罪入狱。江淹在獄中上书刘景素陈情喊冤,在陈情书中说:「下官本来是一个出身平凡的布衣平民,因仰慕王爷的仁义,才来投靠王爷担任僚属。王爷以国士的规格礼遇我,我也经常思图报效。不料遭到小人的谗毁,这种事是古代贤人都无法避免的,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如果我確實有罪,理当伏法受诛,但是在眼下的清明盛世,我却有冤情未申,希望王爷能够垂询明白。」刘景素看了陈情书后,当天就把江淹放了出来。之後江淹被推舉為南徐州秀才,於考試對策中獲得「上第」的成績,不但鄉品因此提高,更得以遷轉南徐州刺史、巴陵王劉休祐的王國左常侍;471年,江淹再度跟随刘景素坐镇荆州

劝免与去官

泰豫元年(472年)南朝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当时年仅十岁。但是这位皇帝性格残暴,喜怒无常,登基之后更不受管束,甚至经常亲手杀无辜的人。當年轉任南徐州的刘景素手中握有大权,因此左右劝说他舉兵谋反。江淹不赞成谋反,多次劝说:「流言招禍,二叔所以同亡;抵局懷恨,七國於是俱斃。殿下不求國家之安,而聽信左右之計,則復見麋鹿霜露棲於姑蘇之臺矣。」但是刘景素没有采纳,反而日夜加紧谋劃。江淹知道事发就在眼前,于是写了《效阮公詩十五首》赠给刘景素,来劝谏他,然而无用。

元徽二年(474年)適逢南东海太守陸澄在家居丧,不能行使政事。当时江淹的职务是镇军参军,兼任南东海郡丞。江淹想以郡丞代理郡守,但是刘景素却任用了另外一个人司馬柳世隆。江淹多次请求,触怒刘景素,于是被贬为建安吴兴县(今福建浦城)令。元徽四年(476年)秋,刘景素在南徐州的京口起兵造反,但不久即被平定。与刘景素一同谋逆的人都被誅杀,然而江淹只是免去了官职。因此,江淹在吴兴县令任職三年后,就去官为民。

再仕·一路升迁

南朝宋顺帝升明初年(477年),齊王萧道成聽聞江淹的文才,於是应召江淹入仕为官,授以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之職。当时朝廷由萧道成辅政,江淹做官不久就遇到荆州刺史沈攸之叛乱,萧道成问他有什么对策,江淹说刘邦和曹操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原因在于他们在道义上而不是势力上强过对方。江淹又具体分析了五個萧道成必勝、沈攸之必败的因素:「主公雄武有奇略,一勝;寬容而仁恕,二勝;賢能畢力,三勝;民望所歸,四勝;奉天子而伐叛逆,五勝。沈攸之志銳而器小,一敗;有威而無恩,二敗也;士卒瓦解,三敗;縉紳不懷,四敗也;懸兵數千里,而無同惡相濟,五敗。」萧道成很赞赏他的分析,由此江淹又获得重用。

升明三年(479年)宋顺帝劉準禅位於萧道成,南朝齐建立。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初年(479年),江淹担任豫章王记室(类似现在的秘书)并兼任东武县令,参与草拟诏书法令,并参与撰写国史。不久又升任中书侍郎,正式进入齐朝政治核心,齊高帝蕭道成所著的文詔,由江淹負責撰次。此后,江淹更是仕途平坦,一路升迁。齐武帝永明初年(483年),升任骁骑将军,仍然参与修撰国史。随后任建武将军,到地方担任庐陵内史。担任了三年地方官后,永明四年(486年)复任骁骑将军,朝廷詔令江淹造歌,江淹不依胡道安傅玄製《祀先農迎送神升歌》及《饗神歌》二章。后来江淹还兼任过尚书左丞国子博士御史中丞

齐明帝萧鸾宰相時,因向御史中丞江淹說:「您以前當尚書時,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寬猛相濟能折衷;現在為中丞,足以震肅眾多官僚。」江淹答說:「今日之事,可謂當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稱明旨耳。」於是江淹彈劾了中書令謝朏、司徒左長史王繢、護軍長史庾弘遠,並以久疾不預山陵公事;又彈劾前益州刺史劉悛、梁州刺史陰智伯兩人貪贓巨萬,立即拘押給廷尉治罪;還有臨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曇隆,及諸郡二千石並大縣官長多被彈劾。江淹弹劾了不少中央和地方官员,讓朝廷纲纪为之一振,內外肅然。齐明帝蕭鸞称赞江淹说:“刘宋以来,不再有法度严明的御史中丞了,现在你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

齐明帝即位(494年)后,江淹也官运不断,先是担任临海王长史,不久转任廷尉卿(掌管刑罚的官)、给事中(古代言官的一种)。再升任冠军长史、辅国将军,出任宣城太守四年,然后回来任黄门侍郎、步兵校尉、秘书监。齊朝初朝廷詔令江淹改造樂章《宋鳳皇銜 書伎辭》。

三仕·晚年

南朝齐永元二年(500年),齐帝东昏侯蕭寶卷荒淫无道,崔慧景举兵造反围攻京城建康,城內許多官员和士绅紛紛拿着名片投身於崔慧景,只有江淹谎称有病不去。叛乱平复之后,世人都佩服江淹有远见。此年江淹任職祕書監兼衛尉,謂人曰:「此非吾任,路人所知,正取吾空名耳。且天時人事,尋當翻覆。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備。』臨事圖之,何憂之有?」

永元三年(501年),东昏侯杀害平乱功臣萧懿,导致萧懿之弟萧衍发兵攻打建康,拥立新主齐和帝萧宝融 。此年江淹調遷吏部尚書。後來蕭衍帶兵至新林(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縉紳官僚並不看好蕭衍,人人毫不在意,而江淹早已料到即将改朝换代,所以脫去官服,秘密投奔萧衍。萧衍授以冠軍將軍、祕書監之職,不久兼職司徒左長史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萧衍逼迫齐和帝让位,建立梁朝。江淹又在梁朝担任官职,轉遷相國右長史。这已经是江淹为官的第三个朝代,这次他的官职是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并被封为临沮县开国伯,食邑四百户。江淹乃謂子弟曰:「我本來是清貧的官吏,不求富貴,如今忝竊,遂至於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備矣。人生行樂,須富貴何時。我功名既立,正欲歸身田野。」同年又因病迁任金紫光禄大夫(退休用的高位閒職),改封醴陵伯。

天監四年(505年),江淹逝世,享年六十二歲,梁武帝萧衍为他身穿素服致哀,諡江淹為「憲」。江淹死後埋葬在江墓店(今民權縣李堂南岳莊)。江淹的兒子江蒍承繼爵位,官至長城令。普通四年(523年),蕭衍追念江淹的功績,又封江蒍為吳昌伯。

“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这个典故语出南朝梁钟嵘诗品·齐光禄江淹》,其記載如下:“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後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南史·江淹传》有两段关于“江郎才尽”的故事,其中一段与《诗品》记载的相似,也是还五色笔给郭璞,不過结果為“尔后为诗绝无美句”,並没有《诗品》记载的“不复成语”那么严重,只是作诗没有什么精彩之处而已。劉璠著作的《梁典》則記載著:「嘗夢郭璞謂之曰:君借我五色筆,今可見還。淹即探懷以筆付璞,自此以後,材思稍減。」表示寫作文章仍然優異,只是「材思稍減」罷了。《蒙求》註引《典略》也記載著:「江淹少夢人授以五色筆,因而有文章。」

另一段是说:江淹在宣城太守卸任回来的路上,偶宿於禪靈寺,夜晚梦见一人自称张景阳(西晋文学家张协,字景阳)对他说:“从前我把一匹锦寄存在你那里,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从怀中拿出几尺锦给他,结果这个人却生气地说:“怎么只剩这么点了?”然后回头看见丘迟(南朝文学家)就对他说:“剩下的几尺没什么用,送给你。”于是从此江淹的辞赋文章就“踬矣”(不行了)。

各種觀點

后人不满足于《诗品》和《南史》的故事,试图探讨江淹晚年,尤其是自宣城太守卸任后,作品不如从前的真实原因。根据现代学者曹旭在《诗品集注》中的总结,清朝以前对江淹才尽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观点:

  1. 江淹晚年遇到喜好文墨而又气量狭窄的梁武帝,不敢以文才凌驾于帝王之上,所以故意“藏拙”,不是真的才尽。
  2. 江淹对当时流行的“永明体”文风不满,但无力与之抗衡,只能搁笔表示抗议。
  3. 江淹由于生活环境改变,晚年已身居高位,俗务缠身,没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4. 江淹真的才尽了,归还五色笔和锦的梦就是“才尽”的征兆。

作品

江淹以作品闻名于世,也有部分散文传世,其中以“赋”最为世人称道。此外,江淹还担参与过南齐朝国史的修撰,因此也著有史书。

文集

江淹的作品,根據《自序傳》說「自少及長,未嘗著書,惟集十卷,謂此足矣」,則有十卷,這是江淹任南朝齊的中書侍郎時的記錄。根據《梁書·江淹傳》的記載,「凡所著述百餘篇,自撰為《前》、《後》集」,可知他後來又有了很多作品問世,自己輯錄為前後兩集。《隋書·經籍志》記載:「《江淹集》九卷,《江淹後集》十卷。」可能到了隋朝時《前集》已經失佚一卷。但是《舊唐書》記載的卻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後集》十卷」(《新唐書》與此略同),反而比隋朝多出一卷,可能是找回散佚的那卷,也可能是另外補充輯錄了一卷。唐朝之後,大多記載為十卷。

現存江淹文集已經不是《隋書》記載的《江淹集》和《江淹後集》,有三個不同的版本:

  • 編入《四庫全書》的江淹文集,採用的是清朝乾隆年間,考城梁賓根據明朝汪士賢張溥刊本,和睢州湯斌家鈔本參互校訂而成的,共四卷。
  • 編入《四部叢刊》的江淹文集,是影印的烏程蔣氏密韻樓所藏明朝翻刻的宋朝時版本,共十卷。
  • 清朝乾隆年間江昉刊本《醴陵集》,共十卷。

現存的大部分作品是江淹創作於齊武帝永明(483年-493年)之前,這些作品都收錄於江淹擔任南齊中書侍郎時自行輯錄的作品集,即《江淹前集》中。此後的作品在唐朝之後就散失了,具體原因無法稽考,現代學者曹道衡認為是江淹的後期作品品質不佳所致。

主要作品

辞赋

  • 恨赋
  • 别赋
  • 《伤爱子赋》
  • 《哀千里赋》
  • 《四时赋》
  • 《丽色赋》
  • 《丹砂可学赋》

诗歌

散文

史书

  • 《齐史·十志》(已佚)

江淹在南齐朝初年,曾奉命修史,完成《齐史》的体例和《齐史·十志》。唐朝刘知几在《史通》说江淹认为“史之所难,无出于志”,“故先著十志,以见其才”。《齐史·十志》现在已经失佚,但是萧子显编撰的《南齐书》大体继承了《齐史》的体例,江淹的《齐史·十志》也是萧书的史料来源之一。

家庭

  • 江耽,江淹的祖父,丹陽縣令。
  • 江康之,江淹的父親,南沙縣令,雅有才思。
  • 江蒍,江淹的兒子,江淹死後承繼其爵位。
  • 江艽,江淹的儿子,早亡,江淹为之写有《伤爱子赋》
  • 江才君,江淹的女兒,蕭誕兒子的妻子。

文學成就

江淹在辭賦方面最為突出,與鮑照並稱南朝辭賦大家。南朝辭賦發展至「江淹、鮑照」,可說是達到了頂峰。江淹的辭賦多屬抒情小賦,善於描寫人的心理,江淹最有名的《恨赋》、《别赋》與鮑照的《蕪城賦》、《舞鶴賦》並稱南朝辭賦的絕唱。此外,他的《去故鄉賦》、《青苔賦》、《待罪江南思北歸賦》等,表達出被貶為建安吳興令時的失意和思鄉。

江淹也是南朝駢文大家,與鮑照、徐陵劉峻齊名。江淹在獄中寫給劉景素的《詣建平王書》是最為知名的,文章辭氣激昂高亢,不亢不卑,字行間流露出真實情感。此外,江淹的《報袁叔明書》、《與交友論隱書》等,皆為當時名篇。

江淹的詩作也有不少上乘之作,特色在於意趣深遠,在諸家中亦為優秀者,尤其以《渡泉嶠出諸山之頂》、《仙陽亭》、《遊黃蘗山》等猶具特色。江淹在詩歌方面的特色是善於擬古。江淹勤學古人的作品,使他寫出許多在流麗中又含有峭拔蒼勁的詩篇。因此,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在《詩品》中說江淹「善於摹擬」。

評價

  • 梁書》作者姚思廉:「江淹、任昉,並以文采,妙絕當時。」
  • 隋書》作者魏徵:「濟陽江淹、吳郡沈約樂安任昉等,並學窮書圃,思極人文,縟綵鬱於雲霞,逸響振於金石。」
  • 文心雕龍》記載:「辭須蒨秀,意取柔靡,皆入此類.若江淹《恨賦》、孔稚圭《北山移文》之流是也。」
  • 詩品》作者鍾嶸:「文通詩體總雜,善於摹擬,筋力於王微,成就於謝朓。」
  • 金樓子》作者蕭繹:「任昉、孔廣、江淹之儔,皆當時之傑,號士林也。」
  • 池北偶談》作者王士禎:「前人擬古莫妙於陸機、江淹。馮班雲:『江、陸擬古詩,如搏猛虎,禽生龍,急與之角力不暇,氣格悉敵。今人擬古,如床上安床,但覺怯處,種種不逮。』此論良是。」
  • 鈍吟雜錄》作者馮班:「陸士衡《擬古詩》、江淹《擬古三十首》,如摶猛虎,捉生龍,急與之較,力不暇,氣格悉敵。今人擬詩,如床上安床,但覺怯處種種不逮耳。然前人擬詩,往往只取其大意,亦不盡如江、陸也。」
  • 詩學源流考》作者魯九皋:「梁繼齊統,何遜、沈約、范雲、任昉、江淹、柳惲、吳均一時並起。」

名句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
  • 万壑共驰鹜,百谷争往来。”(《渡泉峤出诸山之顶》)

参见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梁書/卷14》,出自姚思廉梁書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南史·卷59》,出自李延壽南史

参考文献

腳註

  1. ^ 根據越智重明的研究,宋、齊時州從事、奉朝請起家的人士,一律被歸列為非清流的次門士族(次於王謝袁蕭等甲族,故稱次門),參見氏著:《魏晉南朝の貴族制》(東京:研文出版,1982),第五章〈制度的身分=族門制をめぐって〉,頁233-273。濟陽江氏則從劉宋末期開始,出現內部分化的高低現象,因此雖有甲族高門的江斆存在,也有宋末齊初被稱為「寒士」的江謐(《南齊書‧江謐傳》:「(江謐)解褐奉朝請……(齊高帝)敕曰:『江謐寒士,誠當不得競等華儕。然甚有才幹,堪為委遇,可遷掌吏部』)。另外《梁書‧何點傳》載:「(何)點雅有人倫鑒,多所甄拔。知吳興丘遲於幼童,稱濟陽江淹於寒素,悉如其言」,說明「少孤貧」的江淹,確實在當時被認知為寒士或寒門。
  2. ^ 《梁書‧何點傳》:「(何點)家本甲族,亲姻多贵仕……士大夫多慕从之,时人号为“通隐”……(何)點雅有人倫鑒,多所甄拔。知吳興丘遲於幼童,稱濟陽江淹於寒素,悉如其言」。

書目

  1. 姚思廉,《梁书·列传第八》。
  2. 李延寿,《南史·列传第四十九》。
  3. 沈约,《宋书·本纪第九》。
  4. 江淹原著,胡之骥、李长路注释,《江文通集汇注》,中华书局,1984年。
  5. 屠青,《近十年江淹研究综述》,出自《中州学刊》。2005年第1期:174-178页。
  6. 陈涛,《江淹“才尽”说新解》,出自《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73-75页。
  7. 興膳宏,《六朝詩人傳》,大修館書店,2000年。ISBN 978-4469232134
  8. 興膳宏,《六朝詩人群像》,大修館書店,2001年。ISBN 978-4469231786
  9. 俞紹初、張亞新,《江淹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ISBN 978-7534800625
  10. 越智重明,《魏晋南朝的贵族制》,研文出版,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