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诚KCMG(1864年—1917年),原名丕旭,字义衷,号震东,廣東番禺黄埔村(今廣州海珠區)人。在1903年至1908年间,梁诚曾担任晚清驻美利坚合众国公使,并代表清政府出访美洲多个国家。他曾为清廷争回部分庚子赔款,这笔款项支持了逾千名学生赴美留学。其當年所設的游美肄业馆,后改称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故其人被稱為清华之父[1]。他还协助张之洞从美国手中争回了粤汉铁路的筑路权。1912年2月5日,响应陆征祥的呼吁,联合驻英公使劉玉麟奏請速頒詔旨決定共和。
生平
1875年,未满12岁的梁诚便在家庭的资助下考取第四批留美幼童团,曾在麻省安多佛的菲利普斯学院就读。梁诚嗜好棒球,曾是学院棒球队的主力,并在一场与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的比赛中夺得3分并打出一只长打。[2]1881年在安多佛毕业后,梁诚与其他留学生一起被召回国。起初在总理衙门做事,不久随张荫桓公使赴美,后任使馆参赞,从此开始了他的外交官生涯[3]。任满回国后,曾两次跟随中国特使,先后赴英国和美国。1903年至1908年初,以三品卿衔资格,出使美国、秘鲁、古巴等国。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很多华人遇难,他即电驰海内外募款助赈,并率属捐俸,亲临该埠处理后事。[4]
1904至1905年间,他曾敦促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减免部分未付足的庚子赔款。照条约清政府应付美国赔款2444万778元8角1分,得到美国国会和老罗斯福总统赞同后,将当时尚未付足之款项1078万5286元1角2分,从1909年1月起退还中国。这笔款项的一部分后被用作建立留美预备学校(即日后的清华大学)。[4]同年奏请朝廷宣示进行立宪改革[5]。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11月16日袁世凯组阁。1912年1月11日梁诚被免驻德公使回国,定居香港[6]。1912年3月袁世凯任民国大总统,经友人唐绍仪、周自齐等力邀,梁诚终未到民国政府任事。1917年病逝。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
---|
清朝出使美国钦差大臣 1875-1912 | 陈兰彬(1875-1881) → 鄭藻如(1881-1885) → 張蔭桓(1885-1889) → 崔國因(1889-1893) → 杨 儒(1893-1896) → 伍廷芳(1896-1902) → 梁 诚(1902-1907) → 伍廷芳(1907-1909) → 張蔭棠(1909-1911) → 施肇基(1911-1912) |
---|
中華民國驻美国公使 1912-1935 | 張蔭棠(1912-1913) → 夏偕復(1913-1915) → 顾维钧(1915-1920) → 施肇基(1920-1929) → 伍朝樞(1929-1931) → 颜惠庆(1931-1933) → 施肇基(1933-1935) |
---|
中華民國驻美国大使 1935-1979 | 施肇基(1935-1936) → 王正廷(1936-1938) → 胡 適(1938-1942) → 魏道明(1942-1946) → 顾维钧(1946-1956) → 董显光(1956-1958) → 葉公超(1958-1961) → 蔣廷黻(1961-1965) → 周书楷(1965-1971) → 沈劍虹(1971-1979,斷交後變更名稱)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驻美国联络处主任 1973-1979 | 黄 镇(1973-1977) → 柴泽民(1978-1979) |
---|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大使 1979年至今 | 柴泽民(1979-1982) → 章文晋(1983-1985) → 韩 叙(1985-1989) → 朱启祯(1989-1993) → 李道豫(1993-1998) → 李肇星(1998-2001) → 杨洁篪(2001-2005) → 周文重(2005-2010) → 张业遂(2010-2013) → 崔天凯(2013-2021) → 秦 刚(2021-2023) → 谢 锋(2023-) |
---|
|
---|
第1批 1872年 | |
---|
第2批 1873年 | |
---|
第3批 1874年 | |
---|
第4批 1875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