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台北代表團

奥林匹克运动会
中华台北代表團
IOC編碼TPE
NOC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
網站www.tpenoc.net(英文)(繁體中文)
獎牌榜
排名第63
金牌 銀牌 銅牌 總計
9 11 23 43
历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参赛记录(总结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其他相关赛事参赛记录
 中华民国(1924年-1976年冬季)

中華民國國際奧委會國家編碼為:TPE)以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身份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前身是中華民國代表團,首次於1932年參賽。

1949年,因國共內戰失利後,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中國大陸亦另成立中國代表團,自此之後參賽成員皆大多為臺灣運動員,並多次更改代表團名稱,例如1960年以「福爾摩沙」、1964年、1968年則以「臺灣」名義參賽。因1970年代國際逐漸拒絕承認中華民國中國代表權,加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壓力下,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上,加拿大政府要求中華奧會代表團以「台灣」名義參賽,中華隊感到矮化而拒絕改名,退出該屆奧運。其後,根據1979年6月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年會的蒙特維多決議及10月奧委會執行委員會的名古屋決議,中華民國得以在「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名稱及「中華台北」名義下繼續參加奧運會。[1]

1981年3月23日,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與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在瑞士洛桑簽訂《洛桑協議》核准後,中華民國方面正式接納這一名稱作為參加國際體育運動的代表團名稱,於1984年塞拉耶佛冬季奧運以及洛杉磯夏季奧運,首次以“中華臺北代表團”名義,才再開始參加賽事。這一模式在其後被稱作「奧會模式」或「奧運模式」。該模式使得中華民國得以在“中華台北”名稱下繼續參加國際運動賽事和部分國際組織,但亦引起了批評聲浪,隨後因為政治風氣轉變,部分人士要求以「台灣隊」為隊名申請參加2020年東京奧運的訴求在2020年東京奧運台灣正名公投案中,以9.6%的差距而被否決。[2]

參賽歷史

  • 1976年、1980年,中華民國因名稱原因被拒或主動缺席奧運賽事。
  • 1984年,直到以中華臺北代表團名義,才繼續參加賽事,並由蔡溫義198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獲得舉重銅牌。
  • 1992年,男子棒球代表隊獲得銀牌,也是中華臺北代表團歷史上首面球類項目獎牌。
  • 2000年,中華臺北代表團在舉重、跆拳道、桌球等三種運動項目獲得5面獎牌,是首次在單屆奧運獲得兩面以上獎牌。
  • 2004年,跆拳道選手陳詩欣獲得代表團歷史上第1面金牌,隨後出賽的朱木炎也奪下跆拳道金牌。代表團單屆2面金牌、獎牌榜名列第31名均創史上最佳,拿下5面獎牌也追平上屆總獎牌數。在該屆奧運跆拳道項目奪下三面獎牌(2金1銀)是在單屆奧運成績最佳的運動項目,2004年7月26日單日雙金的兩項紀錄也保持至今。
  • 2021年,中華臺北代表團獲得2面金牌、4面銀牌、6面銅牌,12面獎牌分布在十種不同運動項目(分別是羽球、舉重、柔道、射箭、體操、跆拳道、桌球、高爾夫球、拳擊、空手道),刷新奧運參賽以來最佳成績。除了金牌數追平2004年紀錄,也是首次在奧運寫下單屆獎牌數達兩位數的紀錄。羽球成為首次奪金的球類項目,代表團在2021年8月1日奪下三面獎牌(2銀1銅)也是單日奪牌總數的新高紀錄。另外,本屆奧運亦是中華臺北代表團第一次有出生於21世紀的選手獲得獎牌(羅嘉翎湯智鈞林昀儒)。
  • 2024年,中華台北代表團在該屆夏季奧運拿下2枚金牌和5枚銅牌。7面獎牌分布在五種不同運動項目(分別是拳擊、羽球、舉重、體操、射擊)。其中拳擊項目首次獲得金牌(得主為女子羽量級(57公斤級)林郁婷),同時拳擊項目獲得三面獎牌(1金2銅),追平2004年的跆拳道項目獎牌總和,另外射擊項目首次獲得獎牌(銅牌,得主為男子定向飛靶李孟遠),而羽球項目中出賽的李洋王齊麟在賽事上奪下金牌,完成奧運會羽球男子雙打史上首次連霸的組合,舉重好手郭婞淳本屆奧運會再次奪下銅牌,也成為代表團史上首位連續三屆奧運都有奪牌紀錄的選手(分別為2016年里約熱內盧銅牌、2020年東京金牌、2024年巴黎銅牌)。

截至2024年巴黎奧運,連同以「中華民國」、「福爾摩沙」及「臺灣」名義參賽的紀錄在內,中華奧林匹克代表團一共參加過16次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合計共取得43面奧運獎牌,包括9面金牌、11面銀牌及23面銅牌;自1984年洛杉磯奧運以中華臺北代表團再次參賽後,除了1988年漢城奧運僅在示範項目得到獎牌,每一屆至少在正式項目取得一面獎牌,同時自2004年雅典奧運起,每屆均能至少獲得一面金牌,而2020年東京奧運2024年巴黎奧運則是首次連續兩屆奧運會都至少獲得兩面金牌,其中舉重項目自2008年北京奧運2020年東京奧運連續四屆均有選手奪金;而奪牌最多的運動項目為舉重(總計11面),其次為跆拳道(總計9面)。

歷屆成績

夏季

  • 1979年,國際奧委會決議以「中華台北」模式,要求改組為中華台北代表團,須提出不同於以往使用的旗、歌,並由執委會批准。
  • 1980年,中華民國因此未參賽莫斯科奧運會。
  •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是首次以中華台北名義參加夏季奧運會,此參賽模式持續至今。
賽事 代表團 參賽人數 金牌 銀牌 銅牌 總計 排名
芬兰 1952年赫爾辛基 未參賽
澳大利亚 1956年墨爾本 福爾摩沙 中國 13 0 0 0 0
義大利 1960年羅馬 福爾摩沙 27 0 1 0 1 32
日本 1964年東京 臺灣 40 0 0 0 0
墨西哥 1968年墨西哥城 43 0 0 1 1 42
西德 1972年慕尼黑 中華民國 21 0 0 0 0
加拿大 1976年蒙特利爾 未參賽
苏联 1980年莫斯科 未參賽
美国 1984年洛杉磯 中華台北 38 0 0 1 1 43
大韩民国 1988年漢城 61 0 0 0 0
西班牙 1992年巴塞隆納 37 0 1 0 1 49
美国 1996年亞特蘭大 74 0 1 0 1 61
澳大利亚 2000年悉尼 74 0 1 4 5 58
希腊 2004年雅典 89 2 2 1 5 31
中国 2008年北京 80 1 1 2 4 45
英国 2012年倫敦 44 1 0 1 2 49
巴西 2016年里約熱內盧 58 1 0 2 3 50
日本 2020年東京 68 2 4 6 12 34
法國 2024年巴黎 60 2 0 5 7 35
美国 2028年洛杉磯 未來賽事
澳大利亚 2032年布里斯班 未來賽事
總計 9 11 23 43 63

冬季

賽事 代表團 參賽人數 金牌 銀牌 銅牌 總計 排名
日本 1972年札幌 中華民國 5 0 0 0 0
奥地利 1976年因魯布斯克 6 0 0 0 0
美国 1980年普萊西德湖 未參賽
南斯拉夫 1984年薩拉熱窩 中華台北 12 0 0 0 0
加拿大 1988年卡爾加里 13 0 0 0 0
法國 1992年阿爾貝維爾 8 0 0 0 0
挪威 1994年利勒哈默爾 2 0 0 0 0
日本 1998年長野 7 0 0 0 0
美国 2002年鹽湖城 6 0 0 0 0
義大利 2006年都靈 1 0 0 0 0
加拿大 2010年溫哥華 1 0 0 0 0
俄罗斯 2014年索契 3 0 0 0 0
大韩民国 2018年平昌 4 0 0 0 0
中国 2022年北京 4 0 0 0 0
義大利 2026年米蘭-科尔蒂纳丹佩佐 未來賽事
法國 2030年法国阿尔卑斯 未來賽事
美国 2034年盐湖城 未來賽事
總計 0 0 0 0

分項成績

夏季

種類 金牌 銀牌 銅牌 合計
舉重 4 2 5 11
跆拳道 2 1 6 9
羽球 2 1 0 3
拳擊 1 0 3 4
射箭 0 2 2 4
乒乓球 0 1 2 3
田徑 0 1 1 2
體操 0 1 1 2
棒球 0 1 0 1
柔道 0 1 0 1
高爾夫 0 0 1 1
空手道 0 0 1 1
射击 0 0 1 1
合計 9 11 23 43[3]

冬季

運動 金牌 銀牌 銅牌 合計
N/A - - - -
合計 0 0 0 0

獎牌名單

獎牌 運動員 賽事 總數 種類 項目
1 銀牌 楊傳廣 1960年羅馬 1 田徑 男子十項全能
1 銅牌 紀政 1968年墨西哥城 1 田徑 女子80公尺跨欄
1 銅牌 蔡溫義 1984年洛杉磯 1 舉重 男子60公斤級
1 銀牌 張正憲張文宗張耀騰陳執信陳威成
江泰權黃忠義黃文博鍾宇政古國謙
郭李建夫廖敏雄林朝煌林琨瀚羅振榮
羅國璋白昆弘蔡明宏王光熙吳思賢
1992年巴塞隆納 1 棒球 男子棒球
1 銀牌 陳靜 1996年亞特蘭大 1 乒乓球 女子單打
1 銀牌 黎鋒英 2000年雪梨 5 舉重 女子53公斤級
1 銅牌 陳靜 乒乓球 女子單打
1 銅牌 紀淑如 跆拳道 女子49公斤以下級
1 銅牌 黃志雄 跆拳道 男子58公斤以下級
1 銅牌 郭羿含 舉重 女子75公斤級
1 金牌 陳詩欣 2004年雅典 5 跆拳道 女子49公斤級
1 金牌 朱木炎 跆拳道 男子58公斤級
1 銀牌 劉明煌王正邦陳詩園 射箭 男子團體
1 銀牌 黃志雄 跆拳道 男子68公斤級
1 銅牌 袁叔琪吳蕙如陳麗如 射箭 女子團體
1 金牌 陳葦綾 2008年北京 4 舉重 女子48公斤級
1 銀牌 盧映錡 舉重 女子63公斤級
1 銅牌 朱木炎 跆拳道 男子58公斤級
1 銅牌 宋玉麒 跆拳道 男子68公斤級
1 金牌 許淑淨 2012年倫敦 2 舉重 女子53公斤級
1 銅牌 曾櫟騁 跆拳道 女子57公斤級
1 金牌 許淑淨 2016年里約熱內盧 3 舉重 女子53公斤級
1 銅牌 雷千瑩林詩嘉譚雅婷 射箭 女子團體
1 銅牌 郭婞淳 舉重 女子58公斤級
1 金牌 郭婞淳 2020年東京 12 舉重 女子59公斤級
1 金牌 李洋王齊麟 羽球 男子雙打
1 銀牌 楊勇緯 柔道 男子60公斤級
1 銀牌 鄧宇成湯智鈞魏均珩 射箭 男子團體
1 銀牌 李智凱 體操 男子鞍馬
1 銀牌 戴資穎 羽球 女子單打
1 銅牌 羅嘉翎 跆拳道 女子57公斤級
1 銅牌 林昀儒鄭怡靜 乒乓球 混合雙打
1 銅牌 陳玟卉 舉重 女子64公斤級
1 銅牌 潘政琮 高爾夫 男子個人
1 銅牌 黃筱雯 拳擊 女子51公斤級
1 銅牌 文姿云 空手道 女子55公斤級
1 金牌 李洋王齊麟 2024年巴黎 7 羽球 男子雙打
1 金牌 林郁婷 拳擊 女子羽量級(57公斤級)
1 銅牌 李孟遠 射擊 男子定向飛靶
1 銅牌 吳詩儀 拳擊 女子輕量級(60公斤級)
1 銅牌 唐嘉鴻 體操 男子單槓
1 銅牌 陳念琴 拳擊 女子次中量級(66公斤級)
1 銅牌 郭婞淳 舉重 女子59公斤級

掌旗官列表

相關條目

註解

  1. ^ Susan Brownell. Beijing's Games: What the Olympics Mean to China. Rowman & Littlefield. 2008: 138–140 [2021-08-05]. ISBN 978-0-7425-56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5). 
  2. ^ The Times, "The Latest Threat to the Olympics - And its all over a name", 10 July 1976Chinese Olympics Committee websit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存档副本. [2021-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