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大喷发是指日本淺間山在1783年8月5日(天明3年7月8日)的一次大规模喷发。噴發物總量4.5×108m3、火山爆發指數VEI4[1]。
概述
4月9日(舊曆,以下同)出現火山活動的淺間山以一個月的間隔,在5月26日、6月27日出現噴發活動。6月27日起每日皆有噴發。由為這次噴發,火山灰也散落了江戶[5]。7月6日起連三日噴發引起大規模災害。最初是東北與西北方向(淺間山往北方的V字型)的吾妻火砕流(該火碎流皆流到群馬縣側)。接著約三個月持續活動而在山腰堆積的大量噴發物因爆發、噴發的大規模震動而崩塌形成往北的大規模土石雪崩(其爆發音遠至京都[6])。高速的巨大泥流掩蓋了鎌原村(現嬬戀村大字鎌原地域)與長野原町部分區域,同時也形成天然壩體造成吾妻川河道閉塞[7]。天然壩體崩塌後引發大規模泥流掩沒沿岸村莊並流入主流利根川[8],現在的前橋市至玉村町一帶都遭到波及。氾濫的利根川將所有都沖至下游,也流入了當時利根川主流江戶川[9][10]。當時的犠牲者達1624人(上野國一帶就超過1,400人)、流失家屋1151戶、燒毀家屋51戶、倒塌家屋130多戶[11][12]。在受災最嚴重的鎌原村,477人死亡[13][14][15][16]。最後,「鬼押出熔岩」從北側流下。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熔岩流和火山碎屑流是土砂移動的原因,但低溫乾燥砂粉流才是主要原因[17][18]。在受災最嚴重的鎌原村進行地質調査後發現,天明3年的噴出物僅佔全體的5%左右。此外,1979年(昭和54年)於嬬戀村進行的挖掘調査發現三間被掩埋的民家,燒毀的物品極少,主要都是常溫的土石[19]。2000年代的調查發現火山灰最遠可至栃木縣鬼怒川至茨城縣霞浦、埼玉縣北部一帶[20]。而大量堆積的火山灰排入利根川本川,造成天明3年與天明6年等水災[21]。
天明大饑荒
本次噴發長期被認為是天明大饑荒的原因[22][23][24]。另一方面,東北地方北部的岩木山(4月13日,天明3年3月12日)、冰島拉基火山(6月8日)皆在同年噴發,加上格里姆火山火山的長期噴發,造成大量的火山氣體上升到平流層。噴發的塵埃覆蓋了地球的北半部,到達地面的日射量減少,使得北半球低溫化、形成寒害。使得已經嚴重的飢荒情況更加惡化。
淺間山熔岩樹型
天明大喷发時,高熱的火碎流包圍樹木燒盡後形成如水井的洞穴。嬬戀村現有數百個樹型,其中約有百個由嬬戀村教育委員會進行維護。樹型小至直徑數十公分、深1公尺,大至直徑2公尺、深5公尺。1940年(昭和15年)8月30日指定為國家特別天然紀念物[25][26]。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