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5′10″N 113°17′37″E / 40.08611°N 113.29361°E / 40.08611; 113.29361
善化寺,俗称南寺,是山西省大同市古城内的一所佛寺,位于永泰门(南城门)内西侧,平城区南寺街6号(永泰门内街西段北侧),东侧靠近永泰街,西近楼房巷,北临教场街,内有一座辽代木构和三座金代木构建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大同市古建筑文物保管所办公所在地。
历史
善化寺创建于唐开元年间,敕名“开元寺”。后晋初改名“大普恩寺”。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城时遭兵火破坏,金天会戊申(1128年),释圆满重建[1],历时十四年,至皇统三年(1143年)修复。明正统十年(1445年)重修,敕名“善化寺”。清康熙四十七至五十五年(1708-1716年)又有修缮。2007年3月至11月对三圣殿进行大修。[2]
[3]
建筑
善化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900多平方米。沿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两侧有观音殿和地藏殿,大雄宝殿前东西两侧为普贤阁和文殊阁遗址。其中,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天王殿、三圣殿与普贤阁俱为金代建筑。
山门(天王殿)
善化寺山门建于金天会、皇统年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金代佛寺山门,也是罕见的庑殿顶寺庙山门[4]。殿内有明代塑像四大天王,故也作为天王殿。面阔五间(29.10米),进深二间(11.30米),单檐庑殿顶。檐下设单杪单下昂五铺作斗拱。明间南北前后相对开门[5],殿前后各悬额一方,前为“善化古寺”,后为“威德护世”。[2]殿内四大天王坐像为明代塑像。
-
山门
-
山门北面
-
山门转角铺作
-
山门后檐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
三圣殿
三圣殿因供奉华严三圣而得名,重建于金天会、皇统年间。面阔五间(32.5米),进深四间八椽(19.2米),单檐庑殿顶。屋顶的弧度很大,形成优美的弧线;而屋檐也形成优美的曲线。三圣殿前檐铺作硕大,为六铺作单杪双下昂、重栱计心造,东、西次间的补间铺作作三杪,每跳均出45°斜栱,如同层层叠叠盛开的莲花,具有极强的装饰性[5]。两朵硕大的莲花斗拱,构成奇观,是金代建筑中最漂亮的铺作。梁思成评价其“含有无限力量,颇足以表示当时方兴未艾之朝气”[4]。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殿内部采用减柱、移柱手法,共减柱八根,使得殿内梁架结构发生变化,在六椽栿上立蜀柱支撑四椽栿[4]。
殿内西侧有金碑二通,其中《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碑刻于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碑文由朱弁所写,《释迦如来成道记》碑刻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碑文为唐代王勃所撰。[2][6]
-
三圣殿
-
三圣殿转角铺作
-
三圣殿次间补间铺作
-
三圣殿内部
大雄宝殿
善化寺的大雄宝殿是辽代遗构,台基砖构,高2.24米,殿前有宽阔的月台,台前左右为明万历时增建的钟楼和鼓楼。大殿面宽七间(41.8米),进深五间(26.18米),单檐庑殿顶,是中国古代现存第三大的佛殿(最大的佛殿为善化寺西北的华严寺大雄宝殿;第二大佛殿为辽宁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檐下斗栱为五铺作出双杪、重栱计心造,除当心间做平棊、藻井外,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
大雄宝殿中现存塑像三十四尊,皆为金代泥塑,有五方佛和弟子迦叶、阿难像,东西两侧有二十四诸天像,梁思成评价“殿内诸像,雕塑甚精美,姿态神情,各尽其妙”[4]。大殿内还有清康熙年间重修时所绘壁画约190平方米。[2][3]
-
大雄宝殿台阶、木牌坊
-
大雄宝殿
-
大雄宝殿前檐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
-
大雄宝殿转角铺作
-
大雄宝殿鸱吻
-
大雄宝殿走兽
普贤阁
普贤阁位于三圣殿的西侧后方,建于金贞元二年(1154年),重檐歇山顶,面宽进深各三间[2]。普贤阁外观为二层楼阁,但在两个明层之间,增建一平座暗层。
普贤阁的铺作形制特殊,上檐次间的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转角铺作通过瓜子拱连为一体,较为少见[4]。
五龙壁
五龙壁系从他处移至此处。
-
影壁(五龙壁)南面
-
影壁(五龙壁)北面
-
文殊阁(新建)
文殊阁(新建)
善化寺文殊阁与普贤阁对称,原建筑已毁,2008年后新建。
保护
1961年3月4日,善化寺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88,分类为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