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節(1901年8月8日—1977年7月21日),原名翰香,改名節,字子植,號青松。浙江省溫州府永嘉縣人。中國當代歷史學家,曾任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因其在政治运动中表现出的人格品质而受到後世尊敬。
生平
刘节之父刘景晨是知名学者,曾和浙籍议员坚决反对曹锟贿选总统[3]。刘节早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毕业於上海國民大學哲學系,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为该院第二届学生,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1949年初随陈寅恪到岭南大学任教。1952年10月,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刘节转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4]。后成为历史系主任。
从一九五四年起,劉节便因屢屢挨批,被迫憤而辭去系主任之職[5]。在1958年政治運動迭起,至其後文化大革命時,劉節均表現出中國傳統學人的道德氣節。當時,曾經有人暗示劉節,只要批判其師陳寅恪,將會很快過關,但劉節卻絲亳沒有退縮,甚至願意捨生取義代陳寅恪被批判,受盡屈辱,他被要求自我批判時說到:「我的學問遠不及我的老師,今天我能代替他,是我的光榮!」[1]
1962年11月在一次会议上,刘节公开提出不同于官方主流观点的阶级对抗的解释,他认为中国的历史模式跟西方的不同,阶级斗争可能曾经支配西方历史的发展,并且可以解释当代的事件,却不曾支配中国的发展。并认为不应该将阶级的概念不适当地强加于古人。[6]
劉節先生說過:“我是學孔子的,我從孔子得到好處,我不能忘恩負義。馬列主義好,但我用不上,孔子的學說我用得上。開會總要發言,發言就要講真話。我寫了《怎樣研究歷史才能為當前政治服務》,結果就大會小會評判我。在會上我沒有認錯。很多人勸我退休,我相信黨,所以我不怕”[7]。
此外,每年過節,劉節均會拜訪其師陳寅恪,即使當時政治之混局,沒人敢當面接觸備受批判的陳寅恪,劉節依然固我;在陳寅恪大發脾氣聲下,照樣行下跪之禮。
劉節在1977年7月21日因喉癌病逝,享年76歲。
著作
劉節在先秦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史學史等領域取得優秀的成就,其代表作品有:
- 《中國史學史稿》,中州書畫社1982年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再版。
- 《劉節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 《劉節日記》,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
劉節撰有《〈洪範〉疏證》、《好太王碑考釋》、《大誥解》《歷史論》、《歷史上的兩種法則》、《〈管子〉中所見之宋鈃一派學說》、《西周的社會性質》、《中國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問題》等論文,其中對碑銘考釋、先秦諸子思想、中國古代社會性質等重要歷史問題方面的研究多有精義。
参考注释
外部链接
|
---|
历史 | |
---|
院系 | 广州校区 | |
---|
珠海校区 |
- 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
- 历史学系(珠海)
- 哲学系(珠海)
- 国际金融学院
- 国际翻译学院
- 国际关系学院
- 旅游学院
- 数学学院(珠海)
- 物理与天文学院
- 大气科学学院
- 海洋科学学院
-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 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
- 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
- 土木工程学院
-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
---|
深圳校区 |
- 医学院
- 公共卫生学院(深圳)
- 药学院(深圳)
- 材料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 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 智能工程学院
- 航空航天学院
- 农学院
- 生态学院
|
---|
|
---|
科研 | |
---|
人物 | |
---|
附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