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列舉了太陽系中一些值得關注的小行星,此列表也包括木星軌道以外的小行星。如需更完整的列表,請參見依編號排列的小行星列表。
備註:任何小行星要在其軌道數據被準確得知以後才會賦予一個系統化的數字編號。在此之前,小行星只有一個臨時編號,如“1950 DA”。
最大小行星(包括海王星外):已列入和即将列入矮行星
矮行星与候选矮行星(直径大于800公里)[编辑]
天体
|
英文名
|
编号
|
半径 (公里)
|
质量 (1021千克)
|
平均轨道半径 (天文单位)
|
分类 柯伊伯带包括冥族小天体、 QB1天体、其它共振天体
|
谷神星
|
Ceres
|
1
|
7002475000000000000♠475±2
|
0.94
|
2.77
|
小行星带
|
冥王星
|
Pluto
|
134340
|
7003118500000000000♠1185±10
|
13.05
|
39.26
|
冥族小天体
|
阋神星
|
Eris
|
136199
|
7003116300000000000♠1163±6
|
16.7
|
67.67
|
離散盤
|
鸟神星
|
Makemake
|
136472
|
7002715000000000000♠715±7
|
3
|
45.79
|
QB1天体
|
妊神星
|
Haumea
|
136108
|
7002620000000000000♠620±30[1]
|
4.01
|
43.13
|
其它共振天体
|
共工星
|
Gonggong
|
225088
|
7002640000000000000♠640±105[2]
|
2
|
67.21
|
離散盤
|
冥卫一
|
Charon
|
Pluto I
|
7002604000000000000♠604±2
|
1.52
|
39.26
|
冥族小天体或卫星
|
创神星
|
Quaoar
|
50000
|
7002555000000000000♠555±3
|
1.4
|
43.58
|
QB1天体
|
赛德娜
|
Sedna
|
90377
|
7002498000000000000♠498±40[3]
|
0.8
|
518.57
|
離散盤或内奥尔特云
|
2002 MS4
|
|
307261
|
7002470000000000000♠470±30
|
0.7
|
41.93
|
QB1天体或離散盤
|
亡神星
|
Orcus
|
90482
|
7002460000000000000♠460±10
|
0.64
|
39.17
|
冥族小天体
|
潫神星
|
Salacia
|
120347
|
7002430000000000000♠430±20
|
0.45
|
42.19
|
QB1天体或離散盤
|
本条目其它章节聚焦于海王星轨道内侧的天体,即以小行星带为核心,向内至水星轨道(如近地小行星),向外至海王星轨道(如半人马小行星)。
已知最大的小行星(遠至木星軌道)
由於小行星都具有不同的形狀、反照率和角直徑,因此根據觀測得出的數據來測定小行星的準確大小十分困難。例如純C-型小行星比大部分其他小行星都要暗。如某小行星只有1條或2條軸心被發現,而其未發現的第2或3條軸心是明顯地小於主軸的話,它的幾何平均直徑很可能是錯誤失實的。
基於歷史原因,穀神星仍然列于下表中。穀神星被發現時被歸為行星,後來降為小行星,2006年又被歸納進新創造的矮行星類別。
體積越小的小行星數目就越多。
只有少數大型小行星位于内小行星帶(定義為在2.50天文單位處的3:1柯克伍德空隙以内)。其中能被歸納于上表的只有灶神星、命神星和虹神星。
最亮的小行星(從地球角度觀看)
事實上只有灶神星有著足夠的亮度能被肉眼觀測得到,但是下表列出的小行星的亮度都相等或強于土星衛星泰坦能達到的最強的8.3視亮度。
值得一提的是,沒有一顆位于小行星帶外圍的小行星能達到這個亮度,就算是健神星和小行星704都幾乎不曾達到過10.0視亮度。主要原因並不是距離的問題,而是因爲在小行星帶星體的光譜類型分佈情況是:最高反照率的小行星都集中向火星,才使得反照率低許多的C和D型小行星在外圍更爲常見。
離心率極高的小行星只會在近日點處,並且與太陽和地球形成一定距離和角度后才會達到其最亮的偶爾瞬間。
小行星
|
最大相對亮度 |
離太陽距離(天文單位) |
離心率
|
灶神星 |
5.1 |
2.361 |
0.089172
|
智神星 |
6.4 |
2.773 |
0.230725
|
穀神星 |
6.7 |
2.766 |
0.079905
|
虹神星 |
6.7 |
2.385 |
0.231422
|
愛神星 |
6.8 |
1.458 |
0.222725
|
韶神星 |
7.5 |
2.425 |
0.201726
|
婚神星 |
7.5 |
2.668 |
0.258194
|
司曲星 |
7.5 |
2.296 |
0.218708
|
司法星 |
7.9 |
2.643 |
0.187181
|
花神星 |
7.9 |
2.202 |
0.156207
|
小行星324 |
8.0 |
2.682 |
0.338252
|
小行星1036 |
8.1 |
2.6657 |
0.533710
|
颖神星 |
8.1 |
2.387 |
0.121441
|
小行星192 |
8.2 |
2.404 |
0.246216
|
王后星 |
8.3 |
2.409 |
0.142880
|
此表列出軌道傾角大於90°的逆行小行星。
截至2004年8月,已發現的逆行小行星只有8顆,而當中只有兩顆已編號,因此它們是小行星中最罕見的一批。高度傾斜的小行星只有機會是火星軌道穿越小行星(很可能正被引力抛射出太陽系外)或達摩克小行星。
其他值得關注的小行星(于木星軌道内)
被作爲探索器目標的小行星
與某衛星有著相似或相同名稱的小行星
同為彗星的已編號小行星
請注意,除外還有若干未編號小行星隨後被認定為彗星。而上表只列出已編號的小行星。
錯誤命名並重新命名的小行星
在早期時候,也就是現代的編號命名準則施行之前,小行星有時會在其軌道數據都沒有被確認前就被賦予編號或名稱。並且一些少數例子中,兩個名稱會被錯誤地給了同一顆小行星(幸好現代的電腦系統會檢驗並對比新發現的和舊的小行星軌道數據,因此重復命名的問題便不復存在了)。以上原因形成了小行星須被再次命名的情況。[5]
- 330 Adalberta
- 于1892年3月18日由馬克斯·沃夫發現,有著“1892 X”的臨時編號並命名為小行星330(Adalberta),之後卻丟失了,而且並沒有被尋回。1982年時人們認定其實際上為一顆恆星,並從沒有存在過如此的小行星。編號330及名稱Adalberta最後給了由馬克斯·沃夫于1910年2月2日發現的另一顆小行星,臨時編號為A910 CB。
曾經非常接近地球的小行星
只有打破先前距離記錄的小行星或隕星才會列于下表。注意近地天體的探測技術在21世紀大幅提高,因此2004年探測到的星體要大約只有10前會被錯過。以下的定義為,天體必須足夠50米寬,因此小於這個數目的天體會被分開列出。所寫距離只是約數,並以海平面算起(海平面為0公里)。
參見:Closest Approaches to the Earth by Minor Plane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罕見的慢速小行星
我們只知道一小部分小行星的自轉周期(判定方法有光度曲綫或雷達掃描)。多數小行星的旋轉周期都小於24小時,不過例如其中的小行星288(Glauke)的周期就達到50天長。
參見:Minor Planet Lightcurve Paramete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見
外部連結
書目
Dictionary of Minor Planet Names, 5th ed.: Prepared on Behalf of Commission 20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Lutz D. Schmadel, ISBN 3-540-00238-3
參考資料
- ^ Fornasier et al. (2013)
- ^ Müller, Thomas G.; Lellouch, Emmanuel; Böhnhardt, Hermann; Stansberry, John; Barucci, Antonella; Crovisier, Jacques; Delsanti, Audrey; Doressoundiram, Alain; Dotto, Elisabetta. TNOs are Cool: A Survey of the Transneptunian Region: A Herschel Open Time Key Programme. Earth, Moon, and Planets. 2009-09, 105 (2-4): 209–219. ISSN 0167-9295. doi:10.1007/s11038-009-9307-x (英语).
- ^ Pál, A.; Kiss, C.; Müller, T. G.; Santos-Sanz, P.; Vilenius, E.; Szalai, N.; Mommert, M.; Lellouch, E.; Rengel, M. “TNOs are Cool”: A survey of the trans-Neptunian region: VII. Size and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of (90377) Sedna and 2010 EK 139.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12-05, 541: L6. ISSN 0004-6361. doi:10.1051/0004-6361/201218874.
- ^ 1994 Release #9412 (新闻稿). NASA. 1994-02-18 [2008-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存档副本. [2004-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7-03).
- ^ 57 kilometres above Earth's surface is approximately 6,053 km from its 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