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 中的醫學内容
仅供参考 ,並
不能 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请咨询专业人士。詳見
醫學聲明 。
仇恨 、怨恨 、瞋惡 、憎惡 等,與敵意 、侵略 性行動、不情願、厭惡 、衝突 、情緒 上的不滿、悲傷 、挫敗 、激動 等概念相關,是一種對某些人事物(對象 )強烈而帶有厭惡和敵意(及憤怒 情緒)的感覺 [ 1] 。仇恨經常是由受傷害或受冒犯等感受所引發[ 2] 。
仇恨被視為愛 的反面。[ 3] 討厭(或厭惡)是類似仇恨的概念,但程度相較輕微甚多。[ 4]
仇恨是人 在自己的感情 或自尊 被貶抑時產生的自然反應,隨之出現的是反撲及復仇 等行為傾向。哲學家大衛·休謨 認為恨是一種束縛的感覺,且無法被定義 [ 5] 。
相關現象及概念有仇外 心理、厭女症 、男性貶抑 、反猶太主義 、恐同症 或種族主義 等。
仇恨者的動機因其社會背景及個人因素十分多樣,難以確定、推斷和解釋。它們可以基於對透過意識形態 或社會群體獲得的某物或某人的排斥,或者基於具體經驗 ,例如對價值觀 和需求 的具體違反。仇恨可以立即生起,例如由於負面體驗。
仇恨言論 是一種對(他者 )人性 的否定,如針對特定族群(或個人)的貶抑評價、表達或敵意,通常在社交網絡 、網路論壇 或透過具有評論功能的其他網絡媒體,出於仇恨或傳播對某些個人或群體的仇恨而進行。
參見
參考文獻
^ Reber, A.S., & Reber, E. (2002).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 New York: Penguin Books .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仇恨 Archive.is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2-07-14 於2011年4月11日查閱
^ Hass. (2020). In M. A. Wirtz (Hrsg.), Dorsch – Lexikon der Psychologie. Abgerufen am 12.01.2020, von https://portal.hogrefe.com/dorsch/has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Gundolf Keil: Wut, Zorn, Haß. Ein semantischer Essai zu drei Ausprägungen psychischer Affektstörung. 2017/2018, S. 189.
^ Royzman, E. B., Drake , C. & [Michael Jackson], P. (2005). From Plato to Putnam: Four ways to think about hate. In The Psychology of Hate by Sternberg, R.
延伸閱讀
The Psychology of Hate by Robert Sternberg (Ed.)
Hatred: The Psychological Descent into Violence by Willard Gaylin
Why We Hate by Jack Levin
The Psychology of Good and Evil : Why Children, Adults, and Groups Help and Harm Others by Ervin Staub
Prisoners of Hate: The Cognitive Basis of Anger, Hostility, and Violence by Aaron T. Beck
Becoming Evil: How Ordinary People Commit Genocide and Mass Killing by James Wa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