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號強風信號(英語:Strong Wind Signal No.3),是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其中一級,一般市民俗稱為三號風球或三號波[註 1]。高一級的信號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低一級為一號戒備信號。
香港近海平面處現正或預料會普遍吹強風,持續風力達每小時41至62公里,陣風更可能超過每小時110公里,且風勢可能持續。
1931年,香港設有1至10號信號,其中2號及3號分別表示強風由西南及東南方向吹襲本港,分別以橫條形▃(白綠白)及倒T字形(綠白綠)顯示,此後2、3、4號信號時有時無,到1935年被刪除。其後天文台在1950年1月1日至1956年4月14日期間設立「本地強風信號」(英語:Local Strong Wind Signal)[1],警報包括季候風及強度較低的熱帶氣旋所引致的強風。隨後於1956年4月15日在一號戒備信號及五號烈風信號之間重新加上的三號強風信號,以及推出強烈季候風信號,以區分由季候風和熱帶氣旋所引致的強風警報。[2]
由2007年風季開始,發出三號及八號信號時,由以往僅參考維港風速,擴大為參考包括啟德、青衣、長洲、沙田、濕地公園、打鼓嶺、赤鱲角、西貢合共8個近海平面處自動氣象站所組成測風網絡的風速。當其中半數(4個)或以上測風站錄得或預料錄得的風速達強風及烈風程度,而且風勢可能持續,便會發出相應之熱帶氣旋警告信號。2013年風季開始,濕地公園站被剔出測風網絡,流浮山自動氣象站取代濕地公園站成為8個風速參考站之一[3];2024年3月起,赤鱲角測風站位置由香港國際機場舊北跑道(現中跑道)遷移至新北跑道(第三跑道)[4]。
由2023年超強颱風蘇拉襲港起,天文台會預先表明發出三號信號的準確時間。[5][6]
備註:
有時因熱帶氣旋突然迅速增強或在香港附近形成,天文台會跳過一號戒備信號而直接發出三號信號,以下有一個直接發出三號信號的例子:
在2000年6月18日入夜後,由於一個熱帶低氣壓在香港境內形成,香港風力迅速增強,因此天文台於晚上9時15分直接懸掛三號強風信號,當時熱帶低氣壓集結於天文台總部之西南偏南約35公里[9]。該熱帶低氣壓在當晚10時左右最接近天文台總部,並在天文台總部以西約10公里掠過,然後橫過青衣,在晚上10時15分左右於荃灣附近登陸,橫過新界西部。香港刮起強風至烈風程度旋風,東部地區的持續風力一度達烈風程度,西貢的最高10分鐘平均風速曾達每小時71公里。隨著該熱帶低氣壓移入深圳,香港轉吹西南強風[10]。
隨著熱帶低氣壓進入內陸及開始消散,天文台於午夜表示一兩小時內除下三號信號[11],並於19日凌晨1時45分除下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另外1950年代間中有直接懸掛三號風球的例子,並不是因熱帶氣旋接近陸地的海面形成有關,只是當時資訊不發達,趕不及懸掛風球,因此當年較多直接懸掛三號風球不足為奇。亦有說多年前的風球數據非常混亂,難以理解。亦有些直接懸掛的三號風球是取代強烈季候風信號,原因一般為該熱帶氣旋取代季候風成為當時香港吹強風的主導。以下是過往天文台直接發出三號信號的熱帶氣旋:
1950年至1955年期間香港曾所採用的「本地強風信號」,警報包括季候風及強度較低的熱帶氣旋所引致的強風[1],期間亦有由一號風球改掛「本地強風信號」,以及直接懸掛「本地強風信號」後改掛五至八號風球的例子。以下是過往天文台在熱帶氣旋情況下未有懸掛一號風球而懸掛本地強風信號的例子:
2006年8月3日,颱風派比安在香港西南260公里掠過,天文台因預計港內不會吹持續烈風而只發出三號強風信號。而當日下午港內的10分鐘平均風速間中達烈風程度,當中包括啟德。香港西南部風勢更猛烈,長洲最高每小時平均風速為每小時103公里,達暴風程度。[12]當日市面大受影響,風暴吹襲期間全港塌樹約700宗,超過300班航班取消[13]。
事件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天文台當日不發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的決定被質疑,香港地下天文台創辦人及網主方志剛於8月3日發表網誌《你知道天文台欺騙了你嗎?》[14],質疑天文台有關做法。香港天文台事後解釋指,維港內未有錄得持續的烈風,只需維持三號強風信號。及後天文台就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作全面檢討,並就三號及八號信號的參考測風站作出修訂,新措施於2007年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