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紙幣,昔日流通的香港紙幣之一,面額為1港元。曾先後由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及香港政府發行。
歷史
香港政府於1866年首鑄1元銀幣,含銀9成。1868年因香港造幣廠結業,港府停止鑄造1元銀幣并把造币机器售给日本,外國的貿易銀圓,如墨西哥「鷹洋」繼續在香港流通,以作代替。
在1872年,港府授權香港上海匯理銀行(即現在的匯豐銀行)發行1元紙幣。於是當時香港市面上,既有由匯豐銀行發行的1元紙幣流通,同時亦有外國的貿易銀圓流通。
1935年起,港府立法禁止外國貨幣在港通用,上段提到的情況才告一段落。港府也不再授權匯豐銀行發行1元紙幣,改由港府自行發行。港府發行的1元紙幣為紫啡色雙面印刷,正面印有當時在位的英皇喬治五世的肖像(俗稱鬍鬚佬)
。1937年改印英皇喬治六世的肖像。
在1941年香港淪陷前夕,市面出現大量小販,為應付找續需求,港府臨時發行在中國銀行印行的法幣上加蓋香港1元字樣的1元紙幣。
1945年香港重光,1元紙幣由戰前的紫啡色改為淺藍色印刷。1949年再改為綠色。1952年改印英女皇伊利莎白二世的肖像,至1959年止。自1960年起,港府重新鑄造1元硬幣(俗稱大一蚊),並停止發行1元紙幣,而1元紙幣亦於1969年9月1日停止流通[1]。
紙幣暱稱
政府發行
匯豐銀行發行
- 1889年:支票仔,設計像支票
- 1904-1913年:拱橋,銀行名稱一欄是拱形
- 1923-1925年:直橋,銀行名稱一欄是直線
- 1926-1935年:士兵頭,有戴著頭盔的士兵
發行記錄(全部由當時政府發行)
- 1935年(喬治五世肖像,俗稱鬍鬚佬,沒有印上日期)
- 1939年(喬治六世肖像,俗稱紫皇,沒有印上日期)
- 1945年(喬治六世肖像,俗稱藍皇,沒有印上日期)
- 1949年4月9日(喬治六世肖像,俗稱綠皇,下同)
- 1952年1月1日
- 1952年7月1日(伊麗莎白二世肖像,俗稱女皇,下同)
- 1955年7月1日
- 1956年6月1日
- 1957年7月1日
- 1958年7月1日
- 1959年9月1日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