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千武

陳千武
1964年於笠詩社
出生陳武雄
(1922-05-01)1922年5月1日(大正11年)
日治臺灣臺中州南投郡名間庄
逝世2012年4月30日(2012歲—04—30)(89歲)
臺灣臺中市
筆名桓夫、陳千武
職業作家
臺中市立文化中心主任
台灣筆會會長
語言台語日語華語
國籍 大日本帝国(1922年-1945年)
 中華民國(1946年-2012年)
體裁現代詩小說
主題鄉土文學、戰爭文學
代表作《媽祖的纏足》
獎項國家文藝獎
親屬杜國清
汉语名称
繁体字 陳千武
简化字 陈千武
閩南語白話字 Tân Chhian-bú
台語羅馬字 Tân Tshian-bú

陳千武臺灣話Tân Tshian-bú,1922年5月1日—2012年4月30日),本名陳武雄,另一筆名桓夫,是臺灣南投縣名間鄉的詩人、小說家,為笠詩社發起人。曾任台灣筆會會長、臺中市立文化中心主任。詩人杜國清是其內弟。[1]

生平

1922年生於名間庄弓鞋。幼年就讀皮子寮公學校(今名崗國小),後來轉到南投小學校。1935年4月考入臺中一中(五年制)。五年級時因反對皇民化運動下改日本姓政策,並警告同學不可改姓,而遭監禁月餘。因此在1941年3月畢業時,操行成績被打丁等,不得升學,於是進入台灣製麻會社擔任監工。1942年被迫徵召為「臺灣志願兵」,1943年9月被派往東南亞,到過東帝汶爪哇。1945年日本投降後,受英軍約束於雅加達新加坡的集中營。

1946年7月回到臺灣,12月考入臺中縣大甲林區管理處(八仙山林場),擔任人事工作。

1964年6月,與白萩杜國清趙天儀林亨泰、王羨陽、詹冰、錦連、 吳瀛濤、黃荷生、古貝、薛柏谷等12人創辦成立笠詩社,曾主編《笠詩刊》。1967年11月當選「中國新詩學會」理事。1973年2月調任臺中市政府庶務股長。1976年10月協助臺中創立市立文化中心,12月擔任文化中心主任。1978年4月獲臺灣文藝作家協會頒發文化獎。1980年4月獲頒「洪醒夫小說獎」。1985年1月獲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頒發銀盤獎;4月以短篇小說作品〈求生的慾望〉獲得「洪醒夫小說獎」。同年,因新建臺中市立文化中心落成,原中心改為博物館「文英館」,改任文英館館長。

1987年6月1日自公務退休,專事寫作。1989年2月任台灣筆會第二任會長。1992年4月獲國家文藝獎第一屆翻譯成就獎。1994年4月獲日本翻譯協會頒給創作特別功勞獎。1997年5月獲台中市政府頒發大墩文學貢獻獎。1999年5月獲台灣文藝作家協會頒給「亞洲詩人文學功勞獎」。2000年8月4日在臺南「鹽分地帶文藝營」,獲陳水扁總統頒發「資深台灣文學家成就獎」。[2]2002年9月20日月獲(新制)國家文藝獎第六屆文學類獎項,在台北西門町紅樓接受總統頒獎。[3]

2012年4月30日,陳千武病逝於台中市三民路家中,享耆壽90歲。[4]

創作概略

詩作富有強烈的歷史意識和現實批判精神。一九六○年代即開始創作大量的政治諷諭詩。作為笠詩社的創辦人,他一直致力於《笠詩刊》的風格走向與經營,同時也成為建構與奠定台灣新詩史的重要人物之一。[5]詩作發表於《藍星》、《創世紀》、《笠》等詩刊。代表作有:詩集《密林詩抄》(1963)、《野鹿》(1969)、小說集《獵女犯》(1984)等。

陳千武曾以台籍日本兵的身份參與太平洋戰爭。1967年起,以此經驗陸續創作一系列短篇小說。1976年的〈獵女犯〉為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故事背景為台籍日本兵林逸平在日軍佔領下的帝汶島,解送印尼慰安婦賴莎琳,不單描寫戰場的殘酷,更見證了殖民地人民身為俘虜的悲劇性,藉以表達對時代、生命的深沉控訴。[6][7]1984年,陳千武以〈獵女犯〉為首的短篇小說集結出版成《獵女犯: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1999年,改版為《活著回來:日治時期臺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

分期

其創作可分為四期:[8]

  • 日治時期與太平洋戰爭(1935~1945):文學啟蒙、創作期。
  • 沈澱時期(1945~1958):跨語時期。
  • 中文創作時期(1958~1990):以中文發表新詩、小說,創作高峰期。
  • 創作、整理、譯作時期(1990~2012):參與譯作《張文環全集》、《林修二詩文集》、《西川滿小說集2》等。

作品[4][9]

詩集

日文

  • 《彷徨的草笛》,自費出版,1940年。
  • 《花的詩集》,自費出版,1941年。
  • 《若櫻》,1943年。與賴襄欽合著

中文

  • 《密林詩抄》,現代文學出版社,1963年。
  • 《不眠的眼》,笠詩社,1965年。
  • 《剖伊詩稿-伊影集》,笠詩社,1974年。
  • 《媽祖的纏足》,臺中:笠詩社,1974年。
  • 《美麗島詩集》,笠詩社,1979年。
  • 《安全島》,笠詩社,1986年。
  • 《愛的書籤詩畫集》,笠詩社,1988年。
  • 《寫詩有什麼用》,笠詩社,1990年。
  • 《月出的風景》,北京 :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 《禱告──詩與族譜》,笠詩社,1993年。

短篇小說

  • 〈遺像〉,1976年。刊於《台灣文藝》第50期。
  • 〈獵女犯〉,1976年。刊於《台灣文藝》第52、53期。
    • 小說集:《獵女犯: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臺中市:熱點文化事業,1984年。
    • 改編:《活著回來:日治時期臺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臺中市 : 晨星出版 ; 臺北市 : 知己總經銷,1999年。
    • 日文版:保坂登志子譯,《猟女犯:元台湾特別志願兵の追想》,京都市 : 洛西書院,2002年。
  • 〈求生的慾望〉,1984年。刊於《文學界》。
  • 〈殖民地的孩子〉,1985年。刊於《自立晚報》副刊

報刊

  • 《明台報》(日報):陳千武主編,自1946年6月18日到6月24日,發行於新加坡集中營,共五期。陳千武於2010年參加國立臺灣文學館舉辦之「《明台報》及陳千武文學座談會」,並捐贈《明台報》五期及太平洋戰爭相關史料。 [10]
  • 笠詩刊》(雙月刊)
  • 《詩展望》(月刊):自費油印詩刊,作為《笠詩刊》的輔助刊物。自1965年9月發行至1968年2月止,共28期。

翻譯作品

  • 《日本現代詩選》,笠詩社,1965年。
  • 村野四郎日语村野四郎著,《現代詩的探求》,田園出版社,1969年。
  • 村野四郎著,《體操詩集》,笠詩社,1970年。
  • 《醜女日記》,學人文化,1980年。
  • 《散步之歌》,臺北市:圓神出版,1986年。與陳明台合譯。
  • 芥川龍之介著,《海市蜃樓》,臺北市:圓神出版,1987年。
  • 芥川龍之介著,《化妝》,臺北市:圓神出版,1987年。
  • 水蔭萍著,《燃燒的臉頰》,1988年。(譯者自製中日對照剪貼影印本)
  • 三浦綾子著,《舊約聖經的光與愛》,派色文化,1994年。
  • 西川滿著,《西川滿小說集》,1997年。與葉石濤合譯。
  • 張文環張冬芳、岬たん、西川滿、平井克朗等人翻譯小說集《憂鬱的詩人》,2000年。
  • 林修二著,《林修二集》,臺南縣:臺南縣政府文化局,2000年。
  • 何德來著,《我的路:何德來詩歌集》,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年。
  • 小海永二日语小海永二著,《夢的岸邊》,笠詩社,2001年。
  • 張文環著,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臺中縣:臺中縣文化局,2002年。

編譯

  • 《台湾現代詩集》,熊本市:もぐら書房,1979年。與北原政吉合編。
  • 《亞洲現代詩集》(第一至六集)。
  • 《八八亞洲詩會論文集》,笠詩社,1988年。
  • 《続‧台湾現代詩集》,熊本市:もぐら書房,1989年。與北原政吉合編。

評論

  • 《現代詩淺說》,
  • 《台灣新詩論集》,春暉出版
  • 《詩文學散論》,臺中市: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兒童文學

  • 主編由臺中市立文化中心出版的《小學生詩集》(一至四集)。
  • 與保坂登志子合編譯童詩集《海流》、《海流 II》、《海流 III》。
  • 臺灣原住民族相關:《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擦拭的旅行─檳榔大王遷徙記》、《謎樣的歷史-台灣平埔族傳說》
  • 臺灣民間故事相灣:《台灣民間史話》、《台灣民間故事》

選集

  • 陳千武編,《陳千武集》,臺北市:前衛出版,1991年。
  • 秋吉久紀夫編譯,《陳千武詩集─現代中國の詩人》,東京:土曜美術出版社。1993年。
  • 陳千武編,《陳千武精選詩集》,桂冠出版社,2001年。
  • 陳明台編,《陳千武詩全集》,臺中市:臺中市立文化中心,2003年。12冊。
  • 陳千武編,《文學人生散文集》,臺中市:臺中市立文化中心,2007年。
  • 莫渝編,《陳千武集》,臺南市: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年。

家族[4]

  • 父:陳福來
  • 母:吳甘
  • 弟:陳文雄。曾被控告「思想有問題」,入冤獄二年。
  • 妻:許貞子。1947年結婚。
    • 長子:陳明台
    • 次子:陳明尹
    • 長女:陳佳斐

參考資料

  1. ^ 杜國清:〈從《現代文學》到《笠》〉,《詩論‧詩評‧詩論詩》(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0),頁323。
  2. ^ 吳孟芳. 《鹽分地帶文藝營受獎人之一》陳千武 從文學少年到資深詩人. 新台灣新聞周刊. 2000-09-18 [2014-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中文(臺灣)). 
  3. ^ 總統出席第六屆國家文藝獎頒獎典禮.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02-09-20 [2020-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5) (中文(臺灣)). 
  4. ^ 4.0 4.1 4.2 陳千武先生文學年表 (PDF). 南投縣政府文學資料館. 2012-12-29 [2020-07-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04) (中文(臺灣)). 
  5.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2019-08-15 [2020-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中文(臺灣)). 
  6. ^ 臺灣大百科全書–獵女犯. 文化部. 2009-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6) (中文(臺灣)). 
  7. ^ 賴松輝. 台灣文化工具箱—陳千武〈獵女犯〉. 文化部. 2015-10-25 [2020-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5) (中文(臺灣)). 
  8. ^ 陳, 素蘭. 陳千武的文學人生. 臺北市: 時報文化. 2004: 255. ISBN 957134141X. 
  9. ^ 東華大學詩路網站>典藏詩人>陳千武. 國立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 2006-12-26 [2020-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6) (中文(臺灣)). 
  10. ^ 【台南】太平洋戰爭的歷史見證 ─《明台報》及陳千武文學鼎談會. 2010-05-08 [2020-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5)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