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4′43″N 114°53′09″E / 30.41194°N 114.88583°E / 30.41194; 114.88583
鄂州观音阁 |
---|
|
|
地址 |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 |
---|
分类 | 古建筑 |
---|
时代 | 元至清 |
---|
编号 | 659 |
---|
认定时间 | 2006年5月25日 |
---|
|
1992年12月16日,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观音阁 |
|
鄂州观音阁,又名龙蟠矶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小东门外的长江龙蟠矶上,是一座佛道两教寺庙。观音阁始建于元代,明朝、清朝均有重修。建筑整体坐东朝西,共有3间正殿,另有一座纯阳楼和一座观澜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早在宋代,龙蟠矶就建有一座小型寺庙,并有“观音阁”题名。元朝至正五年(1345年),监邑铁山在此处用石料堆砌成台,并建成一座寺庙,取名龙蟠矶寺[1]:30[a]。起初该寺仅供奉东方朔,后来又增设了观音像、老君像等,成为佛道两教建筑[3]:530-531。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僧人觉寿募资重修该寺。嘉靖六年(1527年)重修,并加盖了纯阳楼和观澜亭。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湖广总督官文捐资重修观音阁[1]:30。民国时期,一度废毁[3]:531,后得以重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观音阁被公布为鄂城县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当年被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观音阁遭到损毁,濒临倒塌[4]:80。1983年鄂州市再次重修观音阁。1992年12月,观音阁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1998年7月,观音阁的老君殿在洪水中被冲塌,此后得以重建[4]:80。2007年,以观音阁为中心的观音阁公园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4]:80。
结构
观音阁坐东朝西,整体布局呈长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10米,通高24米,基座厚约1米。建筑西侧建有一座红砂岩挡土墙,其南端顶部修有一座观澜亭,平面呈三角形,占地1.5平米,周边修有扶手和栅栏。主体为砖瓦木石结构,布局大体保持元代格局。院内自西向东排列三座殿,依次为祖师殿、观音殿和老君殿,均为硬山青瓦顶。祖师殿建筑面积50.51平方米,四柱九檩,殿内正中偏后处神台供奉祖师鲧。神台上方悬挂“虚悬水际”匾额,左右两侧门楣书有“洪波”、“撼岸”字样。屋脊上悬挂东方朔圆雕小雕像。南北两侧山墙浮雕青龙、白虎二将,南侧山墙开有一扇侧门,侧门外建有亭角式门楼,门外悬挂匾额“小蓬莱”。祖师殿东侧为观音殿,建筑面积44.19平米,门外左右两侧刻有《重修观音阁记》碑,门楣上悬挂湖广总督官文为该寺题写的匾额“龙蟠晓渡”。殿后方左右两侧设有圆雕观音像和神台,正中偏后处设有木雕牌坊式神龛,龛上方悬挂有“普渡众生”匾额,龛中设有平雕普陀大士像。观音阁西侧为老君殿,建筑面积86.07平米,五柱九檩,殿前建有卷棚式廊庑。殿内正中设有牌坊式神龛,内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西王母塑像,上有匾额“紫气东来”。龛前左右两侧有八仙及生平小传的平雕。殿前左侧建有一间小厢房。观音殿和老君殿之间有一口红砂岩雕琢而成的井,名为“莲花井”,其水位常年高出长江水面。纯阳楼位于观音阁南侧,分上下2层,建筑面积70.98平米,顶部为歇山布瓦顶。西面和南面开窗,南面二层正中窗楣镶嵌有武汉近代书法家黄亮所书“纯阳楼”匾额。上层安放有吕纯阳睡像,下层为生活用房。[1]:30-31[2]
文物保护情况
1992年12月16日,以“观音阁”的名义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5];2006年5月25日,以“鄂州观音阁”的名义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其作为文物的保护范围为:鄂州观音阁及周围一定范围。四至:以建筑外墙为界,东、西面向外延伸15米,南、北面向外延伸10米;枯水线以上范围,包括观音阁建筑及周边礁石、沙滩等范围,面积1850平方米[7]。
其作为文物的建设控制地带为:沿保护线南北各向外扩展50米,东向外扩展200米,西向外扩展100米,面积约4.7万平方米[7]。
注释
- ^ 有说法称,该建筑一方面起到了“镇压蛟龙,从而平缓水势”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夜间行船充当灯塔[2]。
参考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