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圖記

《西域圖記》裴矩隋朝編寫,是一本以記錄西域各國地理資料為主的地方志。原書共有三卷,合四十四國,今已散佚,只有《隋書·裴矩傳》收錄了它的序言[1]隋朝統一南北後,準備經營西域裴矩眼見朝廷對西域諸國了解不足,於是編寫《西域圖記》[2]。裴矩最遲在大業二年(606年) 正月撰寫《西域圖記》,成書時間大約在同年七月前。其後裴矩將《西域圖記》獻給隋煬帝,隋煬帝非常欣賞它。大業五年(609 年),煬帝親征吐谷渾與裴矩獻書有密切的關係[2]

《西域圖記·序》曰:「發自敦煌,至于西海,凡為三道,各有襟帶。」,《西域圖記》應該載有由敦煌至西海(地中海)的三條路線[2]。因為《西域圖記》所載的「三道」諸國多為富商大賈「周遊經涉」所至者,和皆「利盡西海, 多產珍異」, 即因通「西海」而得貿易之利者,與及「皆餘千戶」者,「山居之屬」多有不載,所以《西域圖記》所列的「三道」諸國比較疏略[2]

一般相信《西域圖記》是《隋書·西域傳》的主要資料來源,可是《隋書》的作者似乎只是依照政府檔案去編寫,無意複述《西域圖記》的內容[3]。不過,由於裴矩曾經奉詔赴武威張掖間向諸國招安,他獲得的西域諸國情報必定被隋朝政府記錄在案,因此《隋書》有機會間接地吸引了當時《西域圖記》尚未佚失的內容。北宋册府元龜·外臣部·土风三》部份內容相信是《西域圖記》吐火羅國的佚文[4]。雖然無法知道《西域圖記》確實的散佚時間,但是北宋年間成書的《太平寰宇記》及《太平御覽》都引用《西域圖記》,本書內容宋代尚能見到[5]

《西域圖記》序言

《西域圖記·序》

臣聞禹定九州,導河不踰積石,秦兼六國,設防止及臨洮。故知西胡雜種,僻居遐裔,禮教之所不及,書典之所罕傳。自漢氏興基,開拓河右,始稱名號者,有三十六國,其後分立,乃五十五王。仍置校尉、都護,以存招撫。然叛服不恒,屢經征戰。後漢之世,頻廢此官。雖大宛以來,略知戶數,而諸國山川未有名目。至如姓氏風土,服章物產,全無纂錄,世所弗聞。復以春秋遞謝,年代久遠,兼贈誅討,互有興亡。或地是故邦,改從今號,或人非舊類,因襲昔名。兼復部民交錯,封疆移改,戎秋音殊,事難窮驗。于闐之北,冈嶺以東,考于前史,三十餘國。其後更相屠滅,僅有十存。自餘淪沒,掃地俱盡,空有丘墟,不可記識。 皇上膺天育物,無隔華夷,率土黔黎,莫不慕化。風行所及,日入以來,職貢皆通,無遠不至。臣既因撫納,監知關市,尋討書傳,訪採胡人,或有所疑,即詳红口。依其本國服飾儀形,王及庶人,各顯容止,即丹青模寫,為西域圖記,共成三卷,合四十四國。仍別造地圖,窮其要害。從西頃以去,北海之南,縱橫所異,將二萬里。諒由富商大賈,周遊經涉,故諸國之事罔不璤知。復有幽荒遠地,卒訪難曉,不可憑虛,是以致闕。而二漢相踵,西域為傳,戶民數十,即稱國王,徒有名號,乃乖其實。今者所編,皆餘千戶,利盡西海,多產珍異。其山居之屬,非有國名,及部落小者,多亦不載。 發自敦煌,至于西海,凡為三道,各有襟帶。北道從伊吾,經蒲類海鐵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國,達于西海。其中道從高昌,焉耆,龜茲,疏勒,度冈嶺,又經鏺汗,蘇對沙那國,康國,曹國,何國,大、小安國,穆國,至波斯,達于西海。其南道從鄯善,于闐,朱俱波、喝槃陀,度冈嶺,又經護密,吐火羅,挹怛,诺延,漕國,至北婆羅門,達于西海。其三道諸國,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其東女國、南婆羅門國等,並隨其所往,諸處得達。故知伊吾、高昌、鄯善,並西域之門戶也。總湊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以國家威德,將士驍雄,汎濛汜而揚旌,越塄崙而躍馬,易如反掌,何往不至!但突厥、吐渾分領羌胡之國,為其擁遏,故朝貢不通。今並因商人密送誠款,引領翹首,願為臣妾。聖情含養,澤及普天,服而撫之,務存安輯。故皇華遣使,弗動兵車,諸蕃既從,渾、厥可滅。混一戎夏,其在茲乎!不有所記,無以表威化之遠也。

注釋

  1. ^ 楊憲光, 裴矩與《西域圖記》, 山西省測繪資料檔案館. 2002年3-4期, 77-78頁.
  2. ^ 2.0 2.1 2.2 2.3 余太山, 裴矩《西域圖記》所見敦煌至西海的“三道”, 西域研究. 2005年4期, 16-24頁.
  3. ^ 余太山, 《隋書· 西域傳》的若干問題, 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年3期, 50-54頁.
  4. ^ 李錦繡, 《通典·邊防典》“吐火羅”條史料來源與《西域圖記》, 西域研究. 2005年4期, 26-34頁. 「吐火羅國,在蔥嶺西,與悒怛雜居,勝兵共五萬。其國土[著] ,多男子,少婦人,故兄弟通室。婦人五夫,則角飾戴五角;十夫,則戴十角。男子無兄弟者,則與他人結為昆季,方始得妻,不然者,終身無婦矣。被服、文字與于闐略同。城北有屋數頗梨山,南崖穴中有神馬,國人每牧牝馬於其側,時產名駒,皆汗血多善馬。有屋宇,雜以穹廬,著小袖袍,小口袴,大頭長裙帽。女子被發為辮。其地與益州鄰,嘗通同商賈,民慕其利,多往從之,教其書記,為之辭譯,稍桀黠矣。」
  5. ^ 李錦繡, 《通典·邊防典》“吐火羅”條史料來源與《西域圖記》, 西域研究. 2005年4期, 26-34頁.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