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羅倫斯海道(英語:St. Lawrence Seaway;法語:la Voie Maritime du Saint-Laurent)是一系列連接大西洋至北美五大湖的運河、船閘和航道,以聖羅倫斯河為名。海道全長3,700公里(2,300英里),東起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婁和朗基爾,西至威蘭運河在伊利湖的出口並包含該運河在内,船隻並可從此處一直航行至蘇必略湖的盡頭(即五大湖的極西端)。美加約四分之一人口居住在其流域以内[1]。
海道的聖羅倫斯河旁分段共設有七個船閘,當中兩個由美國方面營運,其餘五個則歸加拿大方面營運[2];而威蘭運河及其沿線的八個船閘則全坐落加拿大境内。海道在加拿大境内的設施由聖羅倫斯海道管理公司(Saint Lawrence Seaway Management Corporation)營運,而美國境内的設施則由聖羅倫斯海道發展公司(Saint Lawrence Seawa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管理。
早於1680年,蒙特婁傳道士卡森(Dollier de Casson)便倡議在該處興建運河,讓聖羅倫斯河上的船隻避開拉辛瀑布(Rapides de Lachine)。然而工程艱巨,運河到1701年只得1.6公里長的路段完成,而項目亦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告終。到了18世紀末,美國商人倡議在該國境内興建運河連接伊利湖和大西洋的呼聲漸高。蒙特婁商界有恐該計劃會損害該市經濟,因此重提興建拉辛運河。在英國政府協助下,拉辛運河於1824年完成[1]。
與此同時,上加拿大尼亞加拉地區商人梅里特(William Hamilton Merritt)著手研究在尼亞加拉半島興建運河,讓尼亞加拉河上的船隻避開尼亞加拉瀑布。梅里特得出項目可行的結論後便成立威蘭運河公司,於1824年11月24日動工興建第一代威蘭運河[5],並於1829年11月29日落成[6]。然而,威蘭運河入不敷支,運河公司遂向上加拿大政府尋求援助,而上加拿大政府亦於1839年購入威蘭運河公司, 並將之擴建成第二代威蘭運河[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