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 》(希伯来语 :איכה ,ʾēḫā(h),Eikha)天主教思高聖經譯為《哀歌 》,是《希伯来圣经 》中的一个书卷。主題為耶利米 對神的聖城和聖民之憂傷與愛的發表。
書名
在希伯來原文中,書名取自書中的第一個字“艾卡! ”(’ Eh-khah′)意思是“何竟! ”。
希臘文《七十士譯本 》的譯者把書名稱為“特雷諾 ”(Thre′noi),意即“輓歌;哀歌 ”。
《巴比倫塔木德 》採用“季諾夫 ”(Qi·nohth′)一詞,意思是“輓歌;哀歌 ”。
耶柔米 把它譯成拉丁文 “拉曼塔森尼斯 ”(Lamentationes),意即「哀歌 」,此書的英文名字便源自這個字。
圣经书序
在基督教 传统中被列为《舊約聖經 ·诗歌智慧书 》第6卷(基督教《圣经 》全书第25卷)。英语聖經譯本 把《耶利米哀歌》緊接於《耶利米書 》之後。但在《希伯來圣经 》犹太教 正典 《塔纳赫 》中,它通常屬於《聖錄 》部分而與《雅歌 》、《路得記 》、《傳道書 》及《以斯帖記 》合稱為《五書卷 》(Meghil·lohth′,米基羅夫)。 有些現代希伯來文聖經把它編在《路得記》或《以斯帖記》與《傳道書》之間,但據稱在若干古本裏,它緊接於《耶利米書》之後。
寫作背景
在公元前586年,巴比倫 王尼布甲尼撒 把耶路撒冷夷為平地。這首哀歌為上帝的選民在歷史上所經歷的慘痛毁滅發出深切的哀悼。
一般意見均認為此書理應在耶路撒冷 於公元前586年陷落後不久寫成。城市受敵人圍困,繼而被烈火焚燒,這種可怕的經歷在耶利米 的腦海中印象猶新。他把自己的痛苦淋漓盡致地描述出來。
关于作者
此書沒有道出執筆者的名字,然而,它的執筆者很可能就是耶利米。在希臘文《七十士譯本》裏有這樣一段序言:“後來,以色列慘遭擄掠,耶路撒冷變成荒涼,耶利米為此坐着痛痛哭泣,為耶路撒冷深切哀悼,寫成了這首哀歌。”耶柔米認為這段話是杜撰的,遂將其從他的譯本中刪掉。但猶太人的傳統一向都主張耶利米哀歌是耶利米執筆的,而這個主張也獲得古叙利亞文譯本、《通俗拉丁文本聖經 》、約拿單 的亞拉米文 意譯本(塔古姆)、巴比倫塔木德 及其他譯本所支持。
有些批評者試圖證明耶利米哀歌的執筆者並非耶利米。然而,一份评论著作指出,證據證明耶利米是此書的執筆者[ 1]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書中第2和第4章對當時耶路撒冷所作的描述如此生動傳神,必然是目擊見證人的手筆;同時,字裏行間流露出濃厚的同情心,詩句亦藴含着豐富的預言色彩;此外其風格、措詞、思想都顯露出耶利米的固有特色。” 耶利米哀歌及耶利米書有許多相似的詞句,例如描述傷心至極時的“眼淚汪汪”[ 2] ,對預言者和祭司墮落腐敗的憎惡之情。[ 3] 《耶利米书 》第8章第18节至第22节参 及《耶利米书 》第14章第17节参 ,《耶利米书 》第18章参 的經文表明耶利米無疑有能力寫出哀歌的哀悼體裁。
主題特色
耶利米哀歌對尼布甲尼撒揮軍圍攻耶路撒冷,將其攻陷摧毁一事深表哀慟。它的筆觸生動傳神,感情澎湃,同时代其他文學作品难以与之比肩。執筆者對周遭目睹的荒涼、痛苦和混亂局面極感哀傷。城中充滿饑荒、刀劍和各樣可怖的事。城裏的居民苦不堪言,凡此種種都是由於百姓、預言者和祭司的沉重罪孽所致。結果帶來了上帝的直接懲罰。但百姓仍可寄望於耶和華,對祂懷具信心,並可以禱告求上帝把他們復興過來。
書中並沒有對哀傷的某一方面作十分細緻的描述,但每種哀傷都在幾篇詩歌裏反覆表露出來。“這種思想上的激動表現⋯⋯是最有力的證據之一,表明此書是在事發之後不久寫成的,因而能够把執筆者當時的感觸盡情發揮出來。[ 4]
主要内容
耶利米哀歌的結構令聖經學者頗感興趣。全書共有五章,亦即五首抒情詩,頭四首是離合體 ,每句起頭均依次以希伯來文22個字母 開始。另一方面,第三章則共有66節,因此每段連續3節都以相同的字母開始,然後才以另一個字母開始,依次順序下去。第五首詩歌雖然也有22節,體裁卻並非離合體。
第1首诗歌
“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这是第一首詩歌的首句。錫安的女兒雖曾貴為公主 ,現在她的愛人竟把她抛棄,她的百姓則流亡異域。她的城門荒廢。耶和華 因她罪孽深重而刑罰她,使她威榮盡失。敵人因她傾倒而嗤笑她。她的敗落叫人驚訝,無人安慰她,餘下的居民食不果腹。她(人格化的耶路撒冷 )問道:“有像這臨到我的痛苦沒有?”她舉起雙手説:“耶和華是公義的!祂這樣待我,是因我違背祂的命令。”[ 5] 她懇求耶和華降禍與那些趾高氣揚的仇敵,正如上帝待她一般。
第2首诗歌
“主(耶和華)何竟發怒,使黑雲遮蔽錫安城!”(《耶利米书 》第2章第1节参 )第二首詩歌表明是耶和華親自將以色列的華美扔在地上的。祂使節期和安息日 被人遺忘,祂丟棄自己的祭壇 和聖所。耶路撒冷的慘況令人不忍卒睹。耶利米呼喊道:“我眼中流淚,以致失明;我的心腸擾亂,肝膽塗地,都因我衆民遭毁滅。”(《耶利米书 》第2章第11节参 )他將耶路撒冷的女兒比作什麽,他怎樣安慰錫安的女兒,她的預言者都一籌莫展。現在凡過路的都嗤笑説:“難道人所稱為全美的,稱為全地所喜悦的,就是這城嗎?”(《耶利米书 》第2章第15节参 )她的仇敵都向她大大張口,又嗤笑,又切齒,説:“這真是我們所盼望的,吞滅她的日子臨到了。”她的孩童餓得發昏,婦人吃自己所生的孩子。街上滿了死屍。“耶和華發怒的日子,無人逃脱,無人存留。”(《耶利米书 》第2章第16节至第22节参 )
第3首诗歌
第三首詩歌共有66節,强調錫安 要仰望上帝的憐憫。耶利米以許多比喻指出是耶和華定意使他們被擄和遭受荒涼的。執筆者在困苦的境況下哀求耶和華記念他的苦情,並表示對耶和華的慈愛和憐憫滿懷信心。其中連續有三節經文均以“這原是好的”為開始,並表明應當等候耶和華的救恩。[ 6] 耶和華雖使人憂愁,卻仍會施憐憫。但是目前,即使他們承認犯罪悖逆,耶和華仍不赦免;祂擋住百姓的禱告,使之成為“污穢和渣滓”。(《耶利米书 》第3章第45节参 )預言者眼淚成河,並説他的仇敵追逼他像追雀鳥一樣。然而,耶和華在深牢中臨近他説:“不要懼怕!”他求耶和華向仇敵的辱罵施行報應,説:“祢要發怒追趕他們,從耶和華的天下除滅他們。”(《耶利米书 》第3章第57节至第66节参 )
第4首诗歌
“黃金何其失光!純金何其變色!”(《耶利米书 》第4章第1节参 )第四首詩歌哀歎耶和華的聖殿何竟榮耀盡失,其上的石頭竟倒散在街上。錫安寶貴的衆子已變得毫無價值,就像泥造的瓦瓶一樣。城中無水無餅,素來鮮衣美食的人如今卻要“躺臥糞堆”。(《耶利米书 》第4章第5节参 )所受的懲罰比所多瑪 的罪所受的還大。錫安的貴胄素來“比雪純淨,比奶更白”,現在卻“比煤炭更黑”,乾癟如同槁木。(《耶利米书 》第4章第7节至第8节参 )餓死的不如被刀殺的,當時的婦人竟親手烹煮自己的兒女作食物。耶和華傾倒祂的烈怒。難以置信的事終於發生了──敵人竟闖進了耶路撒冷的城門,“這都因她先知 的罪惡和祭司的罪孽”,他們流了義人的血。(《耶利米书 》第4章第13节参 )耶和華的臉並非朝着他們。然而,錫安的女兒的罪愆止息了,她不再被擄到異地去了。現在該輪到以東的女兒遭殃了,她要喝下耶和華的苦杯。
第5首诗歌
第五首詩歌一開始便懇求耶和華記念祂那有如孤兒般的子民。耶利米描述耶路撒冷的居民如此説,他們的列祖犯了罪,如今他們卻要擔當列祖的罪孽。奴僕轄制他們,他們飢腸轆轆。他們心中的快樂止息,跳舞變為悲哀。他們心裏發昏。他們遂謙卑地向耶和華承認:“耶和華啊,祢存到永遠;祢的寶座存到萬代。”他們呼求説:“耶和華啊,求祢使我們向你回轉,我們便得回轉。求祢復新我們的日子,像古時一樣。祢竟全然棄絶我們,向我們大發烈怒?”[ 7]
参考文献
引用
^ 《聖經評注》,1952年,鄧梅羅(J. R. Dummelow)編撰,第483頁。
^ 参看耶利米哀歌1:16;2:11;3:48,49;耶利米书9:1;13:17;14:17
^ 耶利米哀歌2:14;4:13,14;耶利米书2:34;5:30,31;14:13,14
^ 参考《耶利米哀歌研究》(英文),1954年,戈特瓦爾德(Norman K. Gottwald)著,第31頁。
^ 参看耶利米哀歌1:1,12,18
^ 参看耶利米哀歌3:25-27,引文来自《圣经新世界译本》
^ 耶利米哀歌5:19-22。
来源
Gunther Wanke: Klagelieder . In: Theologische Realenzyklopädie 19 (1990), S. 227-230 (概述和参考)
Ulrich Berges: Klagelieder . Herders theologischer Kommentar zum Alten Testament. Herder, Freiburg i. Br. u.a. 2002 (312 S.) - ISBN 3-451-26840-X Inhaltsverzeichni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Jannie Hunter: Faces of a Lamenting City. The Development and Coherence of the Book of Lamentations . Beiträge zur Erforschung des Alten Testaments und des antiken Judentums 39. Lang, Frankfurt am Main u.a. 1996 ISBN 3-631-48397-X
外部链接
閱讀聖經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