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產業省(日语:経済産業省/けいざいさんぎょうしょう Keizai Sangyō shō */?),簡稱經產省,是日本行政機關之一,以提高民間經濟活力、對外經濟關係順利發展為中心,發展日本的經濟與產業,並確保礦物資源及能源之穩定且高效率的供應。
2001年(平成13年)1月6日中央省廳再編,原通商產業省(日语:通商産業省/つうしょうさんぎょうしょう tsūshō sangyō shō */?,英語: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簡稱通產省、MITI)改名為現今的經濟產業省,管轄範圍包括經濟產業政策、通商政策、產業技術、商務流通政策等業務。
經濟產業省及其前身通商產業省,過去被認為是日本經濟以及「日本株式會社(日语:日本株式会社)」的總司令台,引領經濟高度增長,在國際上被稱為「Notorious MITI」、「Mighty MITI」,曾為轟動一時的日本優秀官僚代名詞。其廣泛行使許認可權與行政指導,以政府金融體系之融資、預算津貼、補助金作為主要推動力量,職掌產業政策。此外,為因應通商、貿易、技術革新,而投入科學技術開發相關工作,並掌握特許、能源政策、中小企業政策等廣泛權限。
然而隨著日本經濟高度成長期的終結,經濟產業省之權限和其他省廳相比之下,較無法推行許認可及補助金行政,而不得不開始提出單一的政策計劃,每年五、六月起皆會打出各式各樣的新政策宣傳。因此,經濟產業省雖為管轄大部分產業的「行政綜合部門」,也被評價為「被限定的綜合官廳」。
1949年(昭和24年)5月25日、商工省(日语:商工省)的外局——貿易廳(日语:貿易庁)、石炭廳(日语:石炭庁)合組成通商產業省。開始時候是包括了資源廳、工業技術廳(今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前身)、特許廳、中小企業廳(日语:中小企業庁)等4個外局,但在1952年組織改組後,外局只剩特許廳與中小企業廳2個。1972年在田中角榮由通商產業大臣晉升為首相時,出身自通商產業省的則出任首相秘書官(日语:内閣総理大臣秘書官),這就成了一個先例:往後的通商產業省首長出任首相秘書官,通商產業省對首相的影響力可見一斑。1973年,新外局資源能源廳正式設立。2001年1月的日本中央省廳再編施行後,通商產業省改名為經濟產業省。
在舊通產省時代,它擁有審査權和認可權,並且能夠對經濟與產業制定有彈性的監管政策。產業分野「產・官・學」中所說的官,意指政府單位。因此,所指的不是國民,而傾向指經濟團體中的法人。公害、事業廢棄物、貿易摩擦是經常要處理的問題,而環境問題則是環境省所負責;雖然立場對立,但是在「經濟優先」的強大傾向下,環境省的政策常常被撤回。
經濟產業省掌管的事務是由經濟產業省設置法第4條規定,共6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