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空间(德語:Lebensraum),是1897年源自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提出的國家有機體學說,之後提出了生存空間的概念。他利用生物學概念與當時流行的社會達爾文主义,以生物類比的方式研究國家政治。他將國家比擬做具有生命的有機體,如同生物一樣,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間,一個健全的國家透過武力侵略,擴張領土來增加生存空間是必然的現象。
生存空间提出之後,在二戰前夕的法西斯主義者之間很受歡迎,軸心國開始大力提倡這樣的理念,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後,生存空間也成為納粹主義的意識形態原則,為德意志帝國向中歐和東歐地區的擴張提供了依據[1]。
定義
生存空間(Lebensraum)作为政治词语,指一种被纳粹和其他民族主义者,如日本军国主义利用的理论(生存圏、生空間),认为一个民族应当尽可能地扩张自己的生存领域。
起源
19世紀,德國生物學家奧斯卡·佩舍爾(Oscar Peschel)在1860年的評論中使用了生存空間一詞。1897年,人種學和地理學家弗里德里希·拉采爾在他的《地緣地理學》一書中使用了該詞。1901年,拉采爾擴展了他的論文「 Lebensraum」。
一戰期間,英國對德國的貿易封鎖導致德國的糧食短缺,德國非洲殖民地的資源無濟於事。這導致戰爭期間德意志帝國對生存空間的支持增加。
拉采爾說,社會發展主要受到其地理狀況(生存空間)的影響。拉采爾稱,德意志帝國(1871-1918年)要求海外殖民地,多餘的德國人應移居海外。
地緣政治
拉采爾的隱喻概念被證明對瑞典政治學家和政治家鲁道夫·契伦產生了特別的影響。在1917年的政治專著中,凱勒創造了以下術語:地緣政治(由其地理領土引起的國家的狀況和問題)。其理論包括「政治」(影響國家權力的經濟因素)和「民主」(由國家族群組成引起的社會問題),以解釋成功管理和管理國家所要考慮的政治細節。他對德意志帝國的政治有很大的智力影響。
種族意識形態
希特勒說,“不可避免的擴張”的國家社會主義地緣政治將扭轉人口過剩的局面,提供自然資源,並維護德國的國家榮譽。在1925年的《我的奮鬥》中,希特勒提到了生存空間的概念。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
---|
组织 | | |
---|
历史 | |
---|
意识形态 | |
---|
种族 | |
---|
暴行 | |
---|
海外關聯組織 | |
---|
列表 | |
---|
人物 | |
---|
相关主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