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亞·路易莎 (盧卡女公爵)

瑪麗亞·路易莎
伊特魯里亞王后
在位1801年8月3日 — 1803年5月27日
盧卡女公爵
統治1815年6月9日 — 1824年3月13日
繼任卡洛一世
出生(1782-07-06)1782年7月6日
西班牙塞哥維亞
逝世1824年3月13日(1824歲—03—13)(41歲)
教宗國羅馬
配偶路德維克一世
子嗣帕尔马公爵卡洛二世
瑪麗亞·路易莎·卡洛塔
王朝西班牙波旁王朝
父親卡洛斯四世
母親帕爾馬的瑪麗亞·路易莎
宗教信仰羅馬天主教

瑪麗亞·路易莎義大利語Maria Luisa di Borbone-Spagna,1782年7月6日—1824年3月13日),伊特魯里亞王后,1815年至1824年為盧卡女公爵。

生平

瑪麗亞·路易莎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的第四個女兒(其二姐於瑪麗亞·路易莎出生前四天夭折,因此形同第三個女兒)。1795年,13歲的瑪麗亞·路易莎與22歲的表哥路德維科結婚。路德維科的父親是帕爾馬公爵費迪南多一世,瑪麗亞·路易莎的舅舅。1799年,兩人的兒子卡洛·路德維科出生。

路德維科原本是帕爾馬公國的繼承人。然而,隨著義大利被拿破崙征服,帕爾馬於1801年被法國併吞。同年拿破崙建立伊特魯里亞王國取代托斯卡納大公國,將路德維科立為伊特魯里亞國王[1]。路德維科與瑪麗亞·路易莎先是到了巴黎,隨後前往皮亞琴察與路德維科的家人見面。兩人於1801年8月抵達佛羅倫斯,伊特魯里亞王國(和原本的托斯卡納大公國)的首都。

托斯卡納的民眾對於新國王和王后沒有好感,認為他們只是法國的傀儡。同時,患有癲癇的路德維科病情逐漸惡化。在1802年前往西班牙的航程中,瑪麗亞·路易莎生下了兩人的女兒瑪麗亞·路易莎·卡洛塔英语Princess Maria Luisa Carlota of Parma。幾天後路德維科的父親去世的消息傳來,使路德維科想盡快回到義大利,但卡洛斯四世堅持讓女兒前往馬德里見他一面。兩人直到年底才離開西班牙。

路德維科於1803年5月去世,留下三歲的兒子(稱伊特魯里亞國王卡洛一世)和不到一歲的女兒。瑪麗亞·路易莎擔任王國的攝政,改善教育、稅務系統並擴建軍隊。同時為了迎合民眾,瑪麗亞·路易莎在彼提宮舉辦奢華的娛樂活動。然而在1807年,已稱帝的拿破崙一世解散伊特魯里亞王國,將其併入法國。瑪麗亞·路易莎被迫離開佛羅倫斯

瑪麗亞·路易莎於1808年2月回到西班牙。同年3月卡洛斯四世因阿蘭胡埃斯騷動英语Tumult of Aranjuez被迫退位,瑪麗亞·路易莎的哥哥斐迪南成為國王。法軍趁機入侵西班牙,拿破崙以調解的名義邀請卡洛斯與斐迪南前往巴黎。拿破崙說服兩人放棄西班牙王位,將自己的哥哥約瑟夫·波拿巴立為新任西班牙國王(稱何塞一世),並將西班牙王室安置在楓丹白露

瑪麗亞·路易莎先後被安排住在帕西康比涅里昂尼斯。瑪麗亞·路易莎一度打算逃往英國,但後來計畫被揭發,她被送到位於羅馬聖道明聖西斯篤堂監禁。日後她在回憶錄中寫道:

我被關在那間修道院裡兩年半,一整年沒看到任何人或與任何人談話。我被禁止寫作或得知任何消息,甚至是我兒子的消息。當我父母於1812年6月16日帶著我的兒子來到羅馬時,我以為自己會被立刻釋放,但我錯了。我的監禁變得更加森嚴。

直到1814年,瑪麗亞·路易莎才獲得自由。

維也納會議上,奧地利首相克萊門斯·梅特涅讓拿破崙的妻子瑪麗·路易絲成為帕爾馬女公爵[2]。為了補償瑪麗亞·路易莎,梅特涅從托斯卡納大公國劃分出盧卡公國,瑪麗亞·路易莎成為盧卡女公爵。根據1817年的巴黎條約法语Traité de Paris (1817),當帕爾馬女公爵瑪麗·路易絲去世後,瑪麗亞·路易莎的兒子卡洛·路德維科將成為下一任帕爾馬公爵,屆時盧卡公國將回歸托斯卡納。

作為盧卡女公爵,瑪麗亞·路易莎獎勵出版和文化事業。1817年至1820年間,瑪麗亞·路易莎翻修了盧卡王宮的內部裝潢,將它裝飾成目前的模樣。在她任內,十七座新修道院建成,同時港口維亞雷焦得到充足發展[3]

1824年,瑪麗亞·路易莎於羅馬去世,死後葬在西班牙的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她的兒子繼位成為盧卡公爵卡洛一世

參考資料

  1. ^ Mateos Sainz de Medrano, Ricardo. Los desconocidos infantes de Espana: Casa de Borbon (Spanish), pp. 91-97, Thassalia (1st edition 1996); ISBN 8482370545/ISBN 978-8482370545
  2. ^ Marques de Villa-Urrutia, La Reina de Etruria, p. 127.
  3. ^ Mateos, Los desconocidos infantes de España, p.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