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心源(1903年—1931年12月4日),又名潘心元,字国卿,化名彭清泉,湖南浏阳丰裕山伍家渡人,中国工农红军将领。
生平
早年经历
潘心源出身一个富裕家庭。1910年起,先后在浏阳县琼瑞小学、北乡卓然高级小学读书。读书期间参与组织“同心会”,进行反对袁世凯的宣传。1917年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1921年秋,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读书,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牵头成立“浏北新民社”,出版不定期刊物《新民》,被推为首届主编,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192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924年,中共湘区委员会派他到浏阳,以小学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但被当局教育部门以“不务正业”为由予以开除。随后,潘心源返乡开展革命工作。1925年春,同夏明翰建立了浏阳第一个农村中共党支部。1926年10月,主持召开浏阳县全体党员代表大会,成立中共浏阳县委,任书记。1927年2月,组织农民武装,建立浏阳工农义勇队,任党代表[2]:8。
第一次国共内战时期
1927年4月,潘心源作为正式代表,赴武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他积极支持毛泽东提出的建立农村政权和武装农民的主张。5月,率领近万名浏阳农军会攻长沙,兼任工农义勇队第二纵队党代表[3]。6月,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农委书记。9月,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兼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党代表。起义前夕,潘心源和毛泽东同赴铜鼓,直接指挥第三团。途中,在浏阳张坊七溪坳遭到民团团丁扣押,潘心源与团丁周旋,使毛泽东脱险去了铜鼓;他自己被团丁押送浏阳县城,在押送途中设法逃脱[4]:138。秋收起义失败后,潘心源领导成立浏北游击队,并担任中共湘东特委副书记,参与筹划醴陵农民暴动。1928年冬,被增选为湖南省委委员、农委书记。1929年4月奉命赴莫斯科学习,但因中苏边境紧张,滞留上海;在此期间,以湖南省委委员名义撰写《湘东各县工作报告》。不久任中央巡视员,前往湘赣红军部队传达中共六大决议[5]。
1930年2月,潘心源当选为红四、五、六军总前委常委,不久,又代理红三军政委。在潘心源主持下,湘鄂赣边特委错杀袁文才、王佐二人[6]。6月,担任红四军政委、红一军团前敌委员会委员[7]。1931年7月下旬,返回上海,随后以中央巡视员身份两次赴浙南,整顿发展红十三军,任红十三军政委。同年冬,从红二团驻地玉环苔山岛赴温州开会途中,在玉环县九龙江被国民政府特务枪杀[8]。
纪念
潘心源遇害后,中共中央发出悼念文告,并在上海龙华秘密举行了追悼会[4]:142。潘心源遗体葬于苔山岛最高处城址南麓。1994年,浙江省党史研究室与温州、台州、玉环有关部门经过调查,确认了潘心源墓地址。当地党政部门对该墓进行了修葺,并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9-1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