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義 Fred Young |
---|
|
出生 | (1900-10-31)1900年10月31日 荷屬東印度三寶瓏 |
---|
逝世 | 1977年6月2日(1977歲—06—02)(76歲) 印度尼西亞瑪琅 |
---|
职业 | 電影導演、監製 |
---|
活跃时期 | 1940年—1974年 |
---|
楊中義(印尼語:Fred Young,1900年10月31日—1977年6月2日),印度尼西亞(印尼)華裔電影導演和監製,於荷屬東印度時期開始活躍於影壇。他青年時曾在荷里活修讀電影,但在1940年才加入影壇,並在《虛假天堂》(Sorga Palsoe)一片中擔任編劇。他曾參與36部電影的製作,並執導其中23部。
生平
1900年10月31日,楊中義出生於荷屬東印度三寶瓏府三寶瓏的華人家庭。他在荷屬東印度接受初中教育,其後在1920年代與鄭丁春(The Teng Chun)和尼爾森·王(Nelson Wong)一同赴美國洛杉磯修讀電影。楊中義投身影壇後亦曾與尼爾森·王合作。
楊中義在1940年加入影壇,在《虛假天堂》一片中擔任編劇。同年,他與SI·林(SI Liem)在巴達維亞(今耶加達)成立大華影業(Majestic Film)。大華影業的首部作品《愛人》(Djantoeng Hati)由楊眾生(Njoo Cheong Seng)執導,並由SI·林和楊中義監製。大華影業的第二部作品《母親的眼淚》(Air Mata Iboe)同樣由楊中義監製,楊眾生執導,並由楊眾生的妻子菲菲·楊(Fifi Young)主演,為一部講述一名年輕男人對拒絕讓母親居住的兄長展開复仇的悲劇。
1942年,日本佔領荷屬東印度,所有電影製作公司關閉,只剩餘一家仍繼續運作。楊中義在此時轉投戲劇界,並成立泗水之星劇團(Bintang Soerabaja)。楊中義在1949年印尼獨立後重返影壇,並協助成立泗水之星影業及執導其首部作品《同生共死》(Sehidup Semati)。同年,他亦執導了《一條手帕》(Saputangan)一片。
楊中義在1950年代以導演、編劇和監製的身份持續活躍於印尼影壇。1960年代,由於印尼排華運動加劇,他開始改用類近印尼語的筆名烏托莫(Utomo)從事編劇工作。楊中義1960年代中期開始開始減少製作電影,但曾在1970年代短暫復出,最終在1977年6月2日在東爪哇省瑪琅逝世。
作品
楊中義曾參與36部電影的製作,並執導其中23部。
- 《虛假天堂》(1940年)—編劇
- 《愛人》(1941年)—監製
- 《母親的眼淚》(1941年)—監製
- 《同生共死》(1949年)—導演及編劇
- 《一條手帕》(1949年)—導演及編劇
- 《梭羅河》(Bengawan Solo,1949年)—編劇
- 《母親的悲嘆》(Ratapan Ibu,1950年)—導演
- 《泗水之星1951》(Bintang Surabaja 1951,1950年)—編劇
- 《紅橋》(Djembatan Merah,1950年)—導演
- 《達馬爾武蘭》(Damarwulan,1950年)—導演及監製
- 《甜蜜芳香》(Harumanis,1950年)—導演及編劇
- 《笑與淚之間》(Antara Tertawa dan Airmata,1951年)—導演
- 《梭羅河畔》(Ditepi Bengawan Solo,1951年)—導演
- 《钱德拉女神》(Chandra Dewi,1952年)—導演及編劇
- 《神和女神》(Dewa Dewi,1952年)—監製
- 《翡翠神和女神》(Kumala Dewa Dewi,1952年)—監製
- 《金洞》(Sangkar Emas,1952年)—監製
- 《最後天堂》(Sorga Terakhir,1952年)—監製及編劇
|
- 《梭羅的女兒》(Putri Solo,1953年)—導演
- 《羅西塔》(Rosita,1953年)—監製
- 《丝质手套》(Saputangan Sutra,1953年)—導演及監製
- 《黑面具的狼》(Srigala Topeng Hitam,1953年)—監製
- 《搖擺耶加達》(Lenggang Djakarta,1953年)—監製
- 《霹雳》(Halilintar,1954年)—導演、監製及編劇
- 《孤獨》(Sebatang Kara,1954年)—導演
- 《貢圖爾》(Guntur,1955年)—監製
- 《瘋狂屋》(Rumah Gila,1955年)—導演、監製及編劇
- 《诚如我心》(Setulus Hatiku,1955年)—導演及監製
- 《梭羅的女兒續集》(Putri Solo Kembali,1956年)—導演及監製
- 《新加坡橡膠王》(Radja Karet dari Singapura,1956年)—導演
- 《母親的眼淚》(Air Mata Ibu,1957年)—導演及監製
- 《雲彩的後面》(Dibalik Awan,1963年)—導演、監製及編劇
- 《梭羅河》(Bengawan Solo,1971年)—編劇
- 《我想生活》(Aku Mau Hidup,1974年)—監製及編劇
- 《梭羅的女兒》(Putri Solo,1974年)—導演、監製及編劇
- 《花江的玫瑰》(Bunga Roos dari Cikembang,1975年)—導演、監製及編劇
|
腳註
參考資料
- Air Mata Iboe.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an Foundation. [201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6) (印度尼西亚语).
- Biran, Misbach Yusa. Sejarah Film 1900–1950: Bikin Film di Jawa. Jakarta: Komunitas Bamboo working with the Jakarta Art Council. 2009. ISBN 978-979-3731-58-2 (印度尼西亚语).
- Djantoeng Hati.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an Foundation. [201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6) (印度尼西亚语).
- Fred Young. filmindonesia.or.id. Konfidan Foundation. [201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5) (印度尼西亚语).
- Fred Young | Filmografi.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an Foundation. [2012-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3) (印度尼西亚语).
- Sun, Wanning. Media and the Chinese Diaspora.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2017-01-12]. ISBN 978-1-134-2635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6).
- The Teng Chun.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an Foundation. [2012-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6) (印度尼西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