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張瑞
李張瑞 (1911年—1952年),筆名利野蒼 [ 1] :172 ,台灣詩人。早年與楊熾昌 等就讀于台南第一中學,接觸了普魯斯特 、哥德 等人的作品。他是風車詩社 的代表者之一,其詩富有鄉土氣息、同情弱者。受日本教育,不會寫漢文,所有作品全部為日文。作品發表于《台南新報》、《台灣新文學》、《台灣新聞》等報刊雜誌[ 2]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被秘密槍決[ 3] 。
先後列名在1999年綠島人權紀念碑以及2013年舉辦的「遲來的愛─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遺書特展」、與前者名單大至相同2013年列名北京西山無名英雄廣場。
大事記
1911年10月27日出生於台南關廟。1931年,赴日就讀東京農業大學。1933年,東京農業大學專科二年肄業返台,成為風車詩社創社社員,筆名為利野蒼。1934年12月23日,與王玉嬌結婚。1935年12月,任職嘉南大圳水利委員會灌溉技師。
1947年7月,任職水利局斗六工程處灌溉副工程師。1949年1月,組織讀書會,會員約15人,會員合資購買雜誌閱讀。同年6月,因經費不足,讀書會解散。同年9月,讀書會的成員蘇榮生加入匪諜組織。1952年1月11日,因蘇榮生案被牽連而被逮捕入獄。9月1日,台灣保安司令部(41)安潔字第2557號判決書認定讀書會成立是在蘇榮生加入匪諜組織之前,查無李張瑞從事叛亂活動事證,以讀書會為叛黨組織,判決李張瑞有期徒刑15年。9月5日,台灣保安司令部行文國防部轉呈總統府(41)安潔字第2557號判決書呈請核備。12月20日,總統府行文國防部,總統核定蘇榮生等叛亂案罪刑改判李張瑞死刑。12月26日,總統府行文國防部要求蘇榮生等叛亂案罪刑簽奉總統核定執行。國防部(41)防隆字第2640號電文轉知台灣保安司令部簽奉總統核定執行。12月30日,李張瑞遭槍決。
文學作品
利野蒼刊載在第3輯《風車詩誌》的幾篇詩作,如:〈古老的庭園〉、〈白色的空間〉、〈一個早晨〉、〈燭光〉、〈臨終〉、〈毛衣──罪深的戀情〉、〈茶室的感情〉。已經由台灣詩人、學者葉笛 翻譯成中文,發表在1995年7月5日《文學台灣》15期。葉笛 逝世以後,其全集[ 4] 收錄了利野蒼日文詩作的中譯文本〈古老的庭園〉、〈白色的空間〉、〈一個早晨〉、〈燭光〉、〈臨終〉、〈毛衣──罪深的戀情〉、〈茶室的感情〉,以及一篇利野蒼在1934年2月27日所作的短文〈作為感想〉。
李張瑞的日文新詩作品〈天空的婚禮〉、〈女王的夢〉、〈黃昏〉、〈肉體喪失〉、〈輓歌〉、〈鏡子〉、〈虎頭埤〉、〈這個家〉、〈傳統〉,戰後由台灣詩人陳千武 翻譯成中文,之後被收錄在陳明台主編的《陳千武譯詩選集》裡。[ 5]
李張瑞的日文新詩作品〈鏡子〉、〈輓歌〉,戰後被翻成中文,並且收錄在林瑞明 主編《國民文選‧現代詩卷I》。[ 6]
陳允元、黃亞歷編,《日曜日式散步者 :風車詩社及其時代》全二冊,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年。
相關研究
博碩士論文
使用「台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查詢,到2014年10月24日為止,以作家生平事跡及其作品為研究對象的文章,還沒有一篇出現。其他觸及這位作品生平及作品的論文,目前已知的有:
黃建銘,〈日治時期楊熾昌 及其文學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1年。
陳沛琪,〈日治時期新詩之現代性符號探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健珍,〈日據時期臺灣新詩中的反抗與耽美意識〉,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莊曉明,〈日治時期鹽分地帶 詩人群和風車詩社 詩風之比較研究〉,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鄧婉婷,〈1930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成立與展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婉筠,〈風車詩社 :美學、社會性與現代主義〉,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方婉禎,〈美學的越境:東亞超現實主義 的融會與轉化〉,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班博士論文,2013年。
論文集論文
使用「台灣文史哲論文集篇目索引系統」查詢,到2014年10月24日為止,以作家生平事跡及其作品為研究對象的文章,目前還沒有找到一篇。如果以「風車詩刊」這個團體及詩刊為關鍵字搜詢,可以找到以下的文章:
王文仁,〈時代巨輪下的超現實首聲—「風車詩社 」的文學史意義初論〉,《文學流變:國立東華大學第二屆全國中文系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王文仁,〈「斷裂」?「鍊接」?—再論「風車詩社 」的文學史意義〉,《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
陳明台,〈楊熾昌 ‧風車詩社 ‧日本詩潮—戰前臺灣新詩現代主義的考察〉,《臺灣文學研究論集》。
陳明台,〈新詩精神的提倡與實踐—「風車」的詩與詩人〉,《台灣文學研究論集》。
使用「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查詢,到了2014年10月24日為止,以「李張瑞」或「利野蒼」的生平及作品為研究對象的文章,還沒有一篇出現。至於,以「風車詩社」這個團體及其詩刊的研究有:
陳明台,〈Modernist Poetry in Prewar Taiwan: Yang Ch'ih-ch'ang, the Feng-Ch'e (Le Moulin) Poetry Society, and Japanese Poetic Trends〉,1997年12月《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6)--寫實文學與批判精神的抬頭〉,2000年3月《聯合文學》。
劉乃慈,〈論日據時期「風車」詩社的「政治潛意識」〉,2001年2月《笠》。
林政華,〈日政時期詩人林修二 及其作品研究〉,2002年6月《通識研究集刊》。
陳鴻逸,〈現代主義的先驅--風車詩社 〉,2003年4月《文化生活》。
奚密,〈燃燒與飛躍:一九三○年代臺灣的超現實詩〉,2007年12月《台灣文學學報》。
許倍榕,〈文學性與大眾性的辯證--關於文藝大眾化的幾場論爭〉,2013年6月《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葉寄民,〈日據時代台灣詩壇的超現實主義運動-以風車詩社 核心人物楊熾昌 的運動為軸〉,《台灣文學巡禮》。
葉寄民,〈日據時代台灣詩壇的超現實主義運動-風車詩社 的詩運動〉,《臺灣現代詩史論:臺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
書籍
使用「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查詢,到2014年10月24日為止,還沒有一本以作家生平及其作品、學術成就為談論焦點的書。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