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伊德·伊斯曼(英語:Lloyd E. Eastman,1929年4月16日—1993年8月19日),漢名易勞逸,美國的中國歷史學者。[1]
生平
易勞逸1929年出生於美國北達科他州新羅克福德。[2]他在讀華盛頓大學時學中文,被徵召參軍韓戰期間繼續學中文,後來被派到日本當《星條旗報》記者。1957年,他受惠於士兵福利法案到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研究中國歷史。1962年,他開始在康乃狄克學院教書,1966年到俄亥俄州立大學當助理教授,1967年到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教書。因為他對中國研究的傑出貢獻,香檳分校1989年授予他「大學資深學者」的榮譽。[1]
易勞逸出版的第一本書Throne and Mandarins: China's Search for a Policy During the Sino-French Controversy, 1880-1885是關於晚清歷史。[3]此後他開始研究中國近代史,成為研究民國時期的先鋒。1974年出版的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流產的革命》)和1984年出版的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毀滅的種子》)成為對國民政府進行學術研究的新標準。他提出困難的問題,並作出挑戰性的答案。例如《流產的革命》一書的主題,就是主張國民黨在1927-1928年掌握權力後,很快失去革命動力,而變成以維護權力為重的軍事獨裁。[1]
易勞逸負責編輯蔣中正第二位夫人陳潔如寫的回憶錄 Chiang Kai-shek's Secret Past: The Memoir of His Second Wife, Chʻen Chieh-ju(《陳潔如回憶錄》),並為之作序。該書1993年9月由美國 Westview Press 出版。[4]
著作
英文著作
-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s), 1974年
- 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 , 1984年
- Family, Fields, and Ancestors: Constancy and Change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1550-1949, 1988年2月4日
- 易勞逸.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s a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Ecological Exhaustion, Militarization, and Other Causes of China's Modern Crisis. Kenneth Lieberthal (编). Perspectives on Modern China: Four Anniversaries. M.E. Sharpe. 1991年: 123–138 [2014-05-01]. ISBN 978-0-87332-89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5).
中譯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