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淮棟(1953年—2018年2月15日),臺灣翻譯家,譯有《鄉關何處》、《魔山》、《浮士德博士》、《美的歷史》。
簡歷
1953年出生,新竹縣竹東人,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研究所肄業。
服役退伍後,進入秋雨印刷公司擔任英文文案,1985年應林載爵邀請至聯經出版社審閱【現代名著譯叢】譯稿,期間認識學者錢永祥,並在錢永祥的建議之下開始翻譯《俄國思想家》。
彭淮棟擔任聯合晚報編譯長達30年、後轉任世界日報新聞編譯,世界日報總編輯張宗智形容他翻譯迅速正確,而且文稿典雅雋永[1]。彭淮棟擔任新聞編譯期間,對issue、market share、survival、survival rate 等國內較為陌生用語,費心詳細研究原義,然後審定為「議題」、「市場占有率」、「存活」、「存活率」,日後漸為國內通用。[2]
彭淮棟在80、90 年代翻譯的書籍如《俄國思想家》,跨海峽、跨世代地影響了兩岸的讀書人。[3]
工作之餘,彭淮棟以譯書為志業,因個人興趣翻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瑪斯・曼的厚重小說《魔山》,備覺翻譯之不易,對於翻譯的態度是謙沖自牧,不求有功,但求寡過。愛好書法與古典音樂,日常以練字與彈鋼琴自娛。
2015年,彭淮棟以湯瑪斯・曼《浮士德博士》獲譯藝獎,自述《浮士德博士》是他翻譯過最耗時、最困難的著作。[4]設立「譯藝獎」的鍾漢清提及,當年曾有中研院院士級的人物質疑「Michael Polanyi 的書怎麼能翻譯呢?」彭淮棟以一生埋首的成果證明:翻譯不僅可能,甚至可以是一門藝術。他不僅留下實體的譯本,也深深影響了出版這一行。[5]
2018年2月15日,彭淮棟因縱隔腔腫瘤過世。[6]
2018年3月,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公告成立「彭淮棟翻譯獎」(Peng Huai-tung Translation Award),以表彰他在翻譯領域的傑出成就並鼓勵後進學子。[7]
作品節選
翻譯作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