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罗洛·巴兹尔·弗伦奇(英語:Patrick Rollo Basil French,1966年5月28日—2023年3月16日,英国作家、历史学家、学者,著有《Younghusband: the Last Great Imperial Adventurer》(1994年)、《The World Is What It Is》(2008年)[1]及《India: A Portrait》(2011年)等作品[2]。
弗伦奇在1966年5月28日出生于汉普郡的奧爾德肖特,又在沃明斯特长大成人,父亲是一名军官,母亲则是一名家庭主妇。他自幼对身边的事物充满怀疑,包括父亲所在的军队、父母的天主教信仰及英国的教育体系等[4]。弗伦奇起初就读于安普尔福斯大学,后被爱丁堡大学录取,开始学习英美文学,先后取得英国文学硕士及南亚哲学博士学位[4][5]。25岁时,弗伦奇开始前往中亚重走英国探险家荣赫鹏的旅程,并曾到达喜马拉雅前哨站[4],最终于199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Younghusband: The Last Great Imperial Adventurer》[6],此书后来相继获得毛姆文学奖[7]及皇家文學學會的威廉·亨利·海涅曼奖。
弗伦奇的第二部作品为《Liberty or Death: India's Journey to Independence and Division》,于1997年出版。该书毁誉参半,一些印度媒体认为该书对于圣雄甘地和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在印度独立运动中扮演的角色抱着一种修正主义的观点[8],更有少数人呼吁印度应该禁止该书。而英国作家菲利普·齊格勒则认为这本书是一个“非凡的成就”[9],印度作家库什万特·辛格(英语:Khushwant Singh)认为弗伦奇称得上是“一流的历史学家及故事陈述者”。这些争议使得这部书获得了不俗的销量,弗伦奇也因此获得《星期日泰晤士報》颁发的年度青年作家奖[10]。
2003年,弗伦奇关于西藏的著作《Tibet, Tibet: A Personal History of a Lost Land》正式出版,成为他的第三部作品。据弗伦奇本人的说法,他对西藏的兴趣来自于他在16岁时与达赖喇嘛的一次会面,他表示自己觉得“西方国家,特别是西藏运动人士对于西藏的观点已经严重脱离实际”,于是在1999年亲自去西藏进行了一次旅行[11]。《独立报》评价该书“充满智慧,其手法也令人充满激情”[12],《洛杉矶时报》的皮科·艾爾(Pico Iyer)表示弗伦奇“非常细致和规范”,认为他“有天赋去做鼓舞人心的、诚挚的研究,并能够发现那些被忽视掉,却又值得用几卷书去分析的细节”[13]。
2008年,弗伦奇在诺贝尔奖得主V·S·奈波爾的同意下,为他创作了一部名为《The World Is What It Is》的传记作品。这部书将重点放在了奈波尔过去的不光彩经历,改变了过往人们对奈波尔的认知[5]。对此,《纽约书评》的伊恩·布鲁玛评论称弗伦奇开创了一种叫做“忏悔式传记”(the confessional biography)的新类别[14]。该书被纽约时报书评选入“2008年10大最佳书籍”[15],同年还获得了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16],以及打入当年的塞缪尔·约翰逊奖的最终候选名单[17]。2009年,弗伦奇又凭借这部书获得了豪森登獎[18]。
2011年,弗伦奇写成了《India: A Portrait》一书,并将其宣传为“一部12亿人的详尽传记”(an intimate biography of 1.2 billion people),主要讲述使印度国运发生巨大改变的社会和经济革命。除了在书籍中探讨印度历史之外,弗伦奇还专门开设了一个名为“印度网”(The India Site)的网站[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