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刑事法院在阿富汗的調查於2020年3月5日获授權正式展開,[1]是針對自阿富汗戰爭以來當地出現過的戰爭罪行,以及美國軍隊及中央情報局在阿富汗、波蘭、羅馬尼亞或立陶宛所曾犯下過的相關戰爭罪行。[2]
調查經過
2016年,時任國際刑事法院首席檢察官法圖·本蘇達完成對阿富汗的初步調查報告,指有證據顯示美軍涉嫌在阿富汗犯下的戰爭罪行。[3]
2017年11月20日至2018年1月31日,國際刑事法院收集了受害者的申述,指控塔利班、阿富汗國家安全部隊、美軍曾在阿富汗犯下了危害人類罪和戰爭罪。並且指有證據顯示美國中央情報局曾在波蘭、羅馬尼亞和立陶宛設立秘密羈押中心,並對相關人士犯下類似戰爭罪行。[3][4][2] 另外,在阿富汗的其他多國部隊也在調查之中。[2]
2019年4月5日,美國吊銷了國際刑事法院首席檢察官的簽證,時任國務卿龐培歐威脅國際刑事法院如果不改變調查方向,美國將採取經濟制裁。[5]國際刑事法院發聲明表示將會「不受影響地繼續其工作」。[6][7][8]
2019年4月12日,國際刑事法院首席檢察官法圖·本蘇達正式提出立案調查,但被駁回。理由是因為阿富汗和美國當局不合作,因此成功起訴的機會很低。[9][10][11]
2020年3月5日,在經過上訴後國際刑事法院授權重啟調查,法官彼得·霍夫曼斯基(Piotr Hofmański)表示因為阿富汗是《羅馬規約》的締約國,所以法院擁有管轄權,另外初步調查顯示有合理理由相信在阿富汗曾出現戰爭罪行。[1]
2020年6月1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第13928號行政命令,[12]對國際刑事法院的律師、調查人員,以及提供戰爭罪行證據的記者實施經濟制裁和簽證旅行限制。蓬佩奧聲稱國際刑事法院是一個「袋鼠法庭」。[13][14]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對美國制裁措施表示遺憾。[15]人權組織及歐盟對美國的行動表達「嚴重關切」。國際刑事法院聲明說,華府此舉是「對國際刑事法院一連串空前攻擊行為的最新一例。這些攻擊造成局勢升溫,試圖妨害法治和國際刑事法院司法程序的舉動令人無法接受」。[16]
2020年9月2日,美國宣佈制裁國際刑事法院首席檢察官法圖·本蘇達及ICC管轄權、互補和合作部門負責人莫喬喬科(Phakiso Mochochoko)。[17]人權組織批評美國的制裁行為。[18][19]國際刑事法院罕有發出代表整個法院的聯合聲明,形容制裁是干預司法獨立的手段,有關的脅迫行為是前所未有。[20][21]德國等72國也發表聯合聲明支持國際刑事法院。[22]
2021年9月27日,新上任的首席檢察官卡里姆·艾哈邁德·汗(Karim Ahmad Khan)指資源有限,因此決定縮小調查範圍,將重點放在塔利班和伊斯兰国上,排除調查美國軍隊和阿富汗前政府。[23][24]這決定引發了廣泛的批評。[25][26][2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