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西漁港,位於雲林縣臺西鄉海埔地海堤外側,屬於第二類漁港,目前屬於專業養蚵港;碼頭邊堆滿蚵殼、蚵串,唯當地蚵民的膠筏能擅用潮汐變化得以進出港口;由於該港築造於砂洲內淺灘上,漁船均沿潮溝水路進出;且當海水滿潮時,蚵農無法出海作業,退潮時則呈現大片濕地之淤積現象,蚵農僅能在漲潮與退潮時段之間,將膠筏開往蚵田作業[2],港外則為一望無際的蚵田。該港以淺海養殖蚵為主,當日往返,漁獲物皆在場邊進行交易。
歷史
清康熙年間起,今西螺溪出海口附近有一座港口稱為海豐港[3][4]。清治末期,其南側另有一處新出現的小型港口五條港[5],是由五條小河匯集於同一出海口所形成的港口,因而得名[6];當時常與中國福州有船隻往來,也曾繁盛一時。後因1898年發生草嶺潭崩潰,滾滾洪水夾帶泥沙致使港面填埋,造成五條港無法運作,災變後將港口遷移。
在日治時期1909年,日本海軍大佐東鄉吉太郎認為此處為天然良港,計畫在海口新建港口,並以自己的姓氏「東鄉」命名建港計畫。1912年7月,東鄉搭乘有3千噸的日籍汽船“松山丸”停泊此地,進行建港探測工作,但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及明治天皇駕崩而計畫中止。1913年,佐佐木海軍大佐至海口實地踏查,並將海口的離岸沙洲命名為「佐佐木島」,然而建港計畫在後來仍未實現[7];加上高雄與基隆二港崛起影響,此處始終為小型漁港[8]。
二戰後,臺西漁港在1952年正式開港,但之後逐漸因濁水溪漂砂而淤積[9],該港因沿岸都被海埔新生嚴重地佔去之下,且設備老舊,不堪使用。1980年代,雲林縣政府在此開發「台西海園」,規劃作為民眾休憩地濱海公園,但因此處屬地層下陷區,排水不易及海水倒灌問題[10],反而成為了生態濕地[11]。
1992年6月,行政院核定「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其中也包含了台西沿岸的「台西海埔新生地」[12],並在海埔新生地南側闢建3.5公頃的新漁港,命名為台西漁港。台西漁港於1988年7月耗資四千多萬元,縣府配合六百萬元,於1989年底完工。共計有防波堤539公尺、碼頭504公尺、泊地2.9公頃 [13]。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