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丽影:黑暗天使 》(英语:Tomb Raider: The Angel of Darkness ,中国大陆译作“古墓丽影:黑暗天使 ”,香港译作“盜墓者羅拉:黑暗天使 ”,台湾译作“古墓奇兵:暗黑天使 ”) 是由Core Design 開發,由Eidos Interactive 發行的動作冒險遊戲 ,為《古墓丽影 》系列的第六套作品,遊戲於2003年6月20日發布於PS2 平台,同年6月30日發布於PC 平台,本作是第一套發布於PS2平台的古墓奇兵系列作[ 3] 。也是最後一套由Core Design開發的古墓奇兵系列作。遊戲描述了系列主角蘿拉·卡芙特 在調查遠古暗黑宗教活動時,捲入了一場涉及蘿拉導師威爾納‧馮‧克洛伊的謀殺案中,玩家必須一邊閃避巴黎警方的追捕,一邊調查導師謀殺事件的真相。
遊戲的開發耗時約三年。開發組Core Design 為了對應全新PS2平台,企圖打造與以往作品不同的遊戲,以面對市場上越來越多的動作冒險遊戲的競爭,並充分利用第六代遊戲平台 的性能來表現遊戲畫面與特色。遊戲本預計於2003年聖誕檔期推出,但Core Design接到了來自Eidos高層的巨大壓力,要求遊戲必須提早一年,在2002年聖誕檔期推出,這個要求導致了開發上的緊迫,使開發過程充滿困難,Core Design最終難以達成上層給出的目標,遊戲的發布最終被延遲了兩次,無法趕上2002年聖誕檔期,只能於2003年6月推出,但已經比原本開發團隊的預期提早了半年,遊戲發行時在全球售出250萬套,但由於其優化不佳的控制操作,和多個遊戲潛在錯誤而受到負面評價。
遊戲原本被設計為一個全新系列三部曲的首作,但由於遊戲表現不符期待,三部曲計畫遭到取消,Core Design工作室最终被Eidos 放棄,並且遊戲系列開發權被轉移給了晶體動力 。
遊戲玩法
古墓奇兵:暗黑天使的主要玩法與以往的系列作相同。玩家操作主角蘿拉·卡芙特 (Lara Croft)及在部份的時間操作第二主角柯蒂斯·特倫特(Kurtis Trent)來通關並驅動劇情線,關卡中會出現各種需要突破的地形、門鎖、機關與敵人,玩家必須善用走路、跑步、跳躍、翻滾、攀附、爬行、擺盪、懸掛、游泳、隱蔽、搏鬥、操作槍枝等各種一系列豐富動作,來處理關卡中的各種障礙並取得關鍵寶物[ 4] [ 5] 。與以往的系列作相比,遊戲中還加入了全新的對話系統與RPG 元素,讓玩家可以透過與NPC 角色的對話選擇,決定遊戲的劇情走向與攻關路線[ 6] 。
劇情
時間來到蘿拉被認定在埃及事故 之後的數年,蘿拉前導師維爾納‧馮‧克洛伊(Werner Von Croy)在巴黎聯繫並求助於蘿拉,指稱其受到名叫埃卡德特(Eckhardt)的客戶委託,要求尋找稱為《奧布斯丘拉古畫(Obscura Paintings)》的文物,同時巴黎的媒體上充斥著連環殺手(Monstrum)的新聞,讓維爾納十分害怕,維爾納希望蘿拉能前往羅浮宮的同事瑪格特‧卡維爾(Mlle. Margot Carvier)的住處拿取他的筆記,筆記中有更多訊息,但在埃及事故之後蘿拉一直對維爾納無法諒解,兩人發生爭執,突然槍聲大作,蘿拉遭擊暈在地,當蘿拉神智恢復時,維爾納已死在身旁,緊接著巴黎警車聲響起,蘿拉開始逃避巴黎警方的追緝。
蘿拉成了巴黎警方的重點嫌疑犯,因此蘿拉逃到卡維爾住處,順利說服卡維爾後取得維爾納的筆記,筆記顯示羅浮宮地底還有關於古畫的訊息,蘿拉便前往羅浮宮地底探查,在羅浮宮地底的四季大殿(遊戲虛構建)中,蘿拉找到了奧布斯丘拉古畫,原來古畫是數百年前由煉金術士所造,據說古畫擁有者可藉由古畫喚醒沉睡的巨人拿非力族(Nephilim),而拿非力族擁有超凡的力量,無法被擊敗,這可能就是埃卡德特致力尋找古畫的原因,蘿拉沿著原路離開四季大殿回到羅浮宮,卻發現埃卡德特的雇傭兵已經攻占羅浮宮,在一陣混亂之下,古畫被神秘男子柯蒂斯‧特倫特(Kurtis Trent)奪去。
蘿拉窺聽到雇傭兵的無線電,得知古畫被帶去了布拉格,埃卡德特以及他的基地也都在布拉格,因此蘿拉前往布拉格,在該地再次遇上柯蒂斯,交談中得知柯蒂斯為了報殺父之仇,誓死與埃卡德特為敵,於是利害關係一致之下蘿拉同意與柯蒂斯合作並與蘿拉分頭行動。當找到埃卡德特的實驗室時,埃卡德特已在利用古畫咒術復活巨大裝置中的拿非力族,蘿拉拔槍準備制止他,卻被突然衝出的卡瑞爾(Karel)搶先一步,擊殺了埃卡德特,原來埃卡德特只是卡瑞爾的棋子,一切的幕後主使其實皆是卡瑞爾,擁有幻變成他人樣貌的能力的卡瑞爾,其實就是媒體報導的連環殺手,在羅浮宮時也是他幻變成柯蒂斯搶奪了古畫,維爾納由於藏起了筆記,也遭到卡瑞爾所殺,卡瑞爾假裝為埃卡德特做事,實際上是卡瑞爾利用了埃卡德特的無知為他做事,等待時機成熟時卡瑞爾即除掉埃卡德特,卡瑞爾也邀請蘿拉加入復興巨人拿非力計畫,屆時蘿拉將可獲得無窮之力,蘿拉拒絕,與卡瑞爾展開最終決戰,最終蘿拉擊敗卡瑞爾,並將拿非力裝置摧毀,巨人拿非力一族的復興之路徹底遭蘿拉切斷。
事件結束之後,失蹤的柯蒂斯的武器寬刃刀指引了一個新方向,蘿拉認為這把武器似乎想述說著什麼,於是隨著寬刃刀指引的方向追去,消失於黑暗之中。
游戏角色
可控制角色
劳拉·克劳馥和柯蒂斯·特伦特
劳拉·克劳馥 (Lara Croft)
柯蒂斯·特伦特(Kurtis Trent)
登場角色
维尔纳·冯·克罗伊(Werner Von Croy)
彼尔特·凡·埃卡德特(Pieter Van Eckhardt)
巫师(The Shaman)
马丁·冈德森(Marten Gunderson)
玛格特·卡维尔(Mlle. Margot Carvier)
卡瑞尔(Joachim Karel)
路易斯·彼查德(Louis Bouchard)
克里斯蒂娜·波阿斯(Kristina Boaz)
丹尼尔·雷恩(Daniel Rennes)
格兰特·马勒(Dr. Grant Muller)
安东·格瑞(Anton Gris)
卢瑟·罗兹克(Luther Rouzic)
托马斯·拉迪克(Thomas Luddick)
開發
《古墓奇兵:暗黑天使》的開發始於2000年[ 7] [ 8] ,開發前期團隊做了市場調查之後,團隊決定要創造不遜色於市場上競爭對手的動作冒險遊戲,因此為蘿拉打造了新的故事及新的設定,新的蘿拉設定明顯比以往作品都更加黑暗與深沉[ 9] ,開發重點之一也放在了為充分利用PS2新平台的機能,來驅動蘿拉更細緻的新形象,最具體的改變是蘿拉模型的多邊形數目,從前五部作品的約500個三角形,提升到了5000多個三角形[ 10] [ 11] 。而團隊為了新的開發方式,人員組成也有變動,Core Design分成了兩個小組,一個團隊負責之前的作品《古墓奇兵:回憶錄 》,另一支團隊則負責本作,由於本作的開發規模提升,開發中後期越來越多的人員從《古墓奇兵:回憶錄》團隊遷移到本作團隊,但由於開發經驗的落差,越來越多的開發問題浮現,有許多的工作成品要不是不可用,要不就是難以整合進遊戲專案,在後來對Core Design的專訪中,Core Design承認他們對於本作的野心過大,低估了在PS2新平台的開發難度,使得很多的開發進程都受到嚴重影響。
開發團隊的工作目標還包含了製作更具挑戰性的關卡,以及更真實的動作運動表現,許多的遊戲中角色的動作是從真人演員錄製,類似於後來出現的動作捕捉 技術,而關卡的設計靈感來源則參考盧貝松 與大衛·芬奇 的相關電影元素,穆提‧斯科菲爾德(Murti Schofield)則主導了遊戲的編劇工作,他為本作創造了全新的主角柯蒂斯‧特倫特(Kurtis Trent),並打造了原本預計可製作成三部遊戲內容的劇本,而《古墓奇兵:暗黑天使》僅是這個故事中的首部曲,但在本作發布後,整個三部曲劇本被拋棄,玩家已沒有機會知曉本作之後要描述的故事。
為了趕上Eidos要求的遊戲開發截止期限,開發團隊不得不刪除原本已製作好的關卡與故事內容,其中包括描述羅拉如何在埃及事故中倖存的情節,在最終遊戲中並沒有被解釋,另外被刪減的還有包括巫師與語言學家在內的數個角色,以及一些關卡成品,雖然Core Design已經極力的安排讓玩家不要踏入到被刪除及未完工的關卡區域,但專門進行遊戲修改的進階玩家發現,遊戲中無法以常規方式到達的區域確實呈現了很多的破缺與空白,而試圖踏上這些區域甚至會使遊戲角色掉入深淵,更有消息指出,若遊戲按照原本剔除前的設計,光是巴黎的可探索區域,至少是後來發行版本的數倍之多。遊戲的PC版控制功能甚至是在遊戲開發截止前一個月才匆忙製作,但開發團隊已沒有時間慢慢優化它,這使得最終遊戲的控制操作流暢度不甚理想。
音樂
《古墓奇兵:暗黑天使》的音樂由彼得‧康納利(Peter Connelly)和馬丁‧艾維森(Martin Iveson)共同創作,由倫敦交響樂團演奏,與以往系列作相比,本作音樂加入了更多的管弦樂,而音樂是本作開發過程中少數沒有遭遇挫折的部分,可謂是最順利的環節[ 12] [ 13] 。音樂自初期規劃就打算將樂譜交由倫敦交響樂團演奏,因此在編曲時就編寫了順應交響樂團演奏標準的樂章[ 14] ,雖然音樂錄製時間並不寬裕,倫敦交響樂團也沒有時間排練,只能在錄音現場直接視譜演奏,但錄音工作還是順利進行。康納利表示,遊戲的主題曲是他認為他最得意的作品[ 15] 。
在歐洲獨占發行的遊戲版本中,包含了8首來自遊戲附贈DVD配樂中的曲目。這些曲目後來被壓製成獨立CD發行[ 16] 。
評價
《古墓奇兵:暗黑天使》獲得了強勁的初期銷售,主要是由於積極的廣告攻勢所推動。遊戲在英國前20大銷售排行榜中排名第6位,但在一周後跌至第13位。遊戲的PS2版本獲得了娛樂和休閒軟體發行商組織 (ELSPA)的「白金」銷售獎,顯示遊戲在英國的銷量至少為30萬份,而最終遊戲銷售了250萬份。
該遊戲收到了評論家的不同評價。在Metacritic上,PS2版本和Windows版本的遊戲平均得分分別為52/100和49/100。評論家稱讚了遊戲的故事情節,圖形,聲音和環境,而同時他們也批評了遊戲的大量錯誤和系統需求,以及不佳的操作控制、戰鬥系統和攝影機運動。遊戲雜誌《Game Informer 》和《PlayStation官方雜誌-英國 》雜誌分別給出了5.5/10和8/10。
註釋
^ 註:这一代的英文标题中,在“Tomb Raider”之上加了一排小字:“Lara Croft”,也就是劳拉的姓名
参考文献
^ The Making Of Tomb Raider: Angel of Darkness (2003) . Internet Archive . 2003-01-15 [2014-03-13 ] .
^ Core Design . Tomb Raider: The Angel of Darkness. PlayStation 2 , Microsoft Windows . Eidos Interactive . 2003-06-20. Credits.
^ Will Payne (director), Will Payne & Mike Benson (writers). Buried Alive. Ten Years of Tomb Raider: A GameTap Retrospective . 第3集. GameTap TV .
^ Radclyff, Doug. Tomb Raider: Angel of Darkness Walkthrough . GameSpot . 2003-07-14 [2014-02-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08-28).
^ Perry, Douglas C. Tomb Raider: Hands-on . IGN . 2003-01-14 [2014-01-31 ] .
^ 6.0 6.1 Kasavin, Greg. Tomb Raider: The Angel of Darkness PS2 Review . GameSpot.com. 2003-06-20 [2012-07-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7-29).
^ Hermida, Alfred. No salvation for Angel of Darkness . BBC News. 2003-07-04 [2012-07-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06).
^ IGN Staff. Tomb Raider Next Generation . IGN . 2001-02-16 [2013-06-26 ] .
^ Jones, Karen. Spin: Where's Lara. Official U.S. PlayStation Magazine (Ziff Davis ). December 2002, (63): 65.
^ Staff. 7 Years of PSM. PlayStation Magazine (US Imagine Publishing ). September 2004, (88): 37–38.
^ Staff. Tomber Raider: Out of the Darkness. PlayStation Magazine (US Imagine Publishing ). February 2003, (68): 41–46.
^ Edge Staff. Making Of: Tomb Raider: The Angel Of Darkness . Edge Online . 2011-01-17 [2013-12-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5-31).
^ Tomb Raider: The Angel of Darkness PC Manual (PDF) . Steam . 2003 [2015-11-28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5-11-28).
^ 存档副本 . [2020-08-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9-21).
^ An Interview With Peter Connelly . Planet Lara. 2007 [2018-08-0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07-10).
^ Tomb Raider: The Angel of Darkness - The Official Soundtrack . Game-OST. [2010-12-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6-30).
^ Reed, Kristan. Tomb Raider: Angel of Darkness Review • Reviews • PlayStation 2 • . Eurogamer.net. 2003-06-25 [2012-07-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7-09).
^ Tomb Raider: The Angel of Darkness. Game Informer . August 2003, (124): 90.
^ White, A. A. Tomb Raider: Angel of Darkness Review . Game Revolution . 2003-07-01 [2014-02-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03).
^ Tomb Raider: The Angel of Darkness PC Review . GameSpot . 2003-07-01 [2012-07-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8-07).
^ GamesRadar - Tomb Raider: Angel of Darkness review . GamesRadar. 2003-10-23 [2012-07-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3-10-23).
^ Perry, Douglas C. Tomb Raider: Angel of Darkness Review - PC Review at IGN . IGN . 2003-06-10 [2012-07-06 ] .
^ Perry, Douglas C. Tomb Raider: The Angel of Darkness - PlayStation 2 Review at IGN . IGN . 2003-06-24 [2012-07-06 ] .
^ Tomb Raider: The Angel of Darkness for PC Reviews, Ratings, Credits, and More at Metacritic . Metacritic.com. [2011-08-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1-19).
^ Tomb Raider: The Angel of Darkness for PlayStation 2 Reviews, Ratings, Credits, and More at Metacritic . Metacritic.com. [2011-08-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2-02).
电子游戏
第一世代 第二世代 第三世代 掌机系列 劳拉·克罗夫特系列 其它遊戲
电影 研发团队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