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鮮一體(日语:内鮮一体〔內鮮一體〕/ないせんいったい Naisen ittai */?;朝鮮語:내선일체/內鮮一體 Naeseon ilche */?)是朝鮮日治時期促成朝鮮同大日本帝國內地無差別一體化的口號。
此國策由第8代朝鮮總督南次郎主要提倡,旨在將朝鮮民族同化成忠良皇民,爲朝鮮統治五大政綱[註 1]定基,和鮮滿一如[註 2]對應。
概要
1920年(大正9年),大韓帝国末代皇太子李垠與日本皇族梨本宮家方子女王成婚,內鮮一體、日鮮融和的口號初次出現。[1]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宇垣一成總督爲同化朝鮮而提倡內鮮融和。
1936年(昭和11年)就任的第8代朝鮮總督南次郎更進一步,大力提倡內鮮一體,在國民精神總動員朝鮮聯盟役員總會席提出「內鮮一體的究極形態是内鮮平等無差別」。[2]
據此,日本加強了朝鮮「大陸兵站基地」、朝鮮人戰爭協力的定位及皇民化。日本繼續推行日語教育,并試圖消除朝鮮語。[3]1938年(昭和13年)頒佈的第三次《朝鮮教育令》以內鮮一體精神爲原則,「一視同仁」,消除朝鮮語母語者因不常用國語(日語)而產生的區別。此外還創設了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開始採用朝鮮籍日本兵。[4]
1940年(昭和15年),延續《映畫法》的《朝鮮映畫令》將朝鮮電影歸於朝鮮總督府統制之下[註 3]。實踐中產生了「取得內鮮一體之實」等用語[註 4]。
1939年(昭和14年),《現代日本》雜誌認爲「少数民族」不合時代,刊載了御手洗辰雄的《內鮮一體論》,稱「內鮮一體是東亞自然環境制約的結果」。[5]
戰爭擴大後,朝鲜作为「帝國大陸政策前衛兵站基地」,實行內鮮一體變得必要;「爲實現『八紘一宇』之大理想,國民應自省自肅,滅私奉公」,基于实际需要與政治名分,「以國民精神總動員,使民眾成爲優良皇國臣民,發展產業經濟、交通、文化,提昇朝鮮人質素至內地人水準,取得內鮮一體之實,進而確立大東亞共榮圈」成为了新方针。[6]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引用
來源
- 朝日新聞社 (编). 内鮮一體・鮮滿一如・南次郎. 戦ふ朝鮮:写真報道. 朝日新聞社. 1945.
- 姜昌基. 内鮮一体論. 国民評論社. 1939.
- 林琪禎. 帝国日本の教育総力戦. 臺大出版中心. 201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