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 L/45 38釐米艦砲「Max」[註 1],或暱稱為「Langer Max」(直譯為「長麥克斯」)是一款德國的長程艦砲,不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以岸防砲或鐵道炮的形式服役於德軍。雖然原先設計為艦砲,但由於裝備本炮的戰艦建造時程被推遲,而且德軍意識到這門炮的巨大口徑將能在西線戰場上發揮作用,因此便將本炮改裝為陸基火炮。
SK L/45 38釐米艦砲原先設計為巴伐利亞級戰艦的主要武裝,但稍後主要以陸基火炮的形式出現;本炮通常被部署在固定水泥炮座(Anschiessgerüst)或半活動式炮座(Bettungsgerüst)上,而不論是哪種炮座,建造時間都可能花上數週甚至數個月。[1]陸基版本的SK L/45有一項與海軍艦砲相當顯著的區別,那就是在砲耳前方設有一組巨大的摺疊配重塊,用以抵銷炮膛的重量。雖然這種設計十分笨重,但要比加裝可達同樣效果的平衡器來得更簡單。配重塊在運輸時會摺疊起來以降低砲身高度。[2]
為了達到增強機動性與更易部署的目標,克魯伯於1917年底以自薩克森號戰艦與符騰堡號戰艦上卸下的艦砲為基礎設計了一款鐵路發射載台(Eisenbahn und Bettungsgerüst - E. u. B.)。這款載台可供火炮在鐵路上的任何一個區段發射,也可暫時成為固定火力平台。E. u. B.使用了托架與滾動式後座力系統來吸收艦砲發射時的巨大後座力。[3]載台上的火砲僅可左右移動2°,若要射擊超出此射界的目標,則整部列車都要跟著移動。火砲僅能在炮身完全水平的狀況下進行裝填,因此每射擊一次均要重新瞄準。鐵道射擊的一項問題就是火炮最大仰角僅能上升至18° 30',超過此一高度,炮膛的後座行程便會與地面相撞,進而造成毀損;這導致列車載台上的火砲僅有22.2公里的最大射程。[4]本炮的運輸列車後來也被使用在知名的巴黎炮上。部分艦砲也被編入位於佔領區內的奧斯滕德的波美拉尼亞砲兵連與德國炮兵連中。
本炮的第一座陸基炮座採用水泥建造,費時數個月才完工。德軍於1917年冬季至1918年初在西部戰線上建造了許多炮座,以為即將到來的春季攻勢做準備。自1918年5月起,德軍開始以數量不詳的金屬托架(Bettung mit Eisenunterbau)取代部分水泥炮座以縮短建造時間。[5]金屬托架包含一具中央旋轉平台、主托架以及兩具用於組裝射擊炮座所必須的構台起重機輔助滑軌,同時還有一組外環軌道用以運送彈藥。中央旋轉平台在其中一個軸心上設有滑軌。要將火炮安裝於E. u. B.上僅需將火砲置於發射平台中央,抬起砲身,移除平板車廂,將平台90°水平旋轉後再將炮身固定在平台上即可。[6]
François, Guy. Eisenbahnartillerie: Histoire de l'artillerie lourd sur voie ferrée allemande des origines à 1945. Paris: Editions Histoire et Fortifications, 2006
Jäger, Herbert. German Artillery of World War One. Ramsbury, Marlborough, Wiltshire: Crowood Press, 2001 ISBN 1-86126-403-8
Kosar, Franz. Eisenbahngeschütz der Welt. Stuttgart: Motorbook, 1999 ISBN 3-613-019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