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 是臺灣話書寫系統之一的教會羅馬字(白話字)使用的元音字母。这个字母读作 [ɔ]。由于台湾话是声调语言,不带附加符号的字母表示一声的韵母,其他五种声调要求使用下列五种声调符号中的一个加在上面。
这个字母是由主要活跃于厦门的传教士罗啻于 19 世纪中期引入,作为区分闽南语韵母 /o/ 和 /ɔ/ 的方式(后来成为 ⟨o͘⟩)。[1]其后于白话字正写法当中建立起来,在早期只有一种偶然的例外——一个例子就是杜嘉德于 1873 年编写的词典,其中他把 ⟨o͘⟩ 替换成了与英语表音音标相似的字母。[2])
2006 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推出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臺羅拼音),採用能直接以英文鍵盤打出的新式拼音,O͘ 在新式拼音中被 oo 給取代(若為入聲則簡寫為 o)。[3]
如果用 Unicode 編碼,这个字母是由 O 加上組合附加符號字符 U+0358 ◌͘ COMBINING DOT ABOVE RIGHT 而成,不能与越南文之 Ơ 相混淆。这个字母并未很好的得到电脑字体支援,而且常常输入成 o·(使用间隔号)、o•(使用着重号)、oo 或者 ou。
历史 • 古文字变体 • 连字 • 衍生字母 • 附加符号 • 标点符号 • 数字 • Unicode • 字母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