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编制序列,为列举1941年春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的编制序列。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1937年10月,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团结抗日。该部队仍归属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与指挥。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取消了新四军的番号。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重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部。直到1947年初,中共中央军委才正式将新四军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新四军自建制以来逐步进行扩编,至1941年春,新四军下辖第1、2、3、4、5、6、7师、独立旅,共计90000余人。
背景
1940年10月,国民党正副参谋总长发给朱彭叶项“皓电”,要求八路军、新四军一律开往黄河以北。毛泽东以上述受令者“朱彭叶项”四人名义答复:“同意将安徽南部的新四军部队调到长江以北。”但新四军并未如皓电所言立即移防,而冲突仍继续。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叶挺被扣,项英遇害,蒋介石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重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部,以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军部以华中总指挥部为基础宣告成立。随后成立了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又称新四军分会,刘少奇为书记,陈毅、张云逸、邓子恢、赖传珠为委员。
新军部将长江南北的新四军和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统一整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共9万人。
军部
代理军长陈毅、政治委员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
司令部
政治部
其他部门
第一师
由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副师长叶飞、政治部主任钟期光。
第1旅
第1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叶飞(后政委韦一平),副旅长陈玉生,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吉洛、阮英平(后),副主任许家屯。
第2旅
第2旅,旅长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副旅长段焕竞,参谋长杜屏,政治部主任陈时夫。
第3旅
第3旅,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吉洛(后)、参谋长张震东、梅嘉生(后)、政治部主任卢胜、副主任符确坚、彭德清(后)。
第二师
由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师长张云逸、政委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张劲夫。
- 供给部:部长胡弼亮
- 抗日军政大学第8分校:校长张云逸(兼)、副校长罗炳辉(兼)、教育长冯文华、政治部主任高志荣
- 特务团:(领导人不详)
第4旅
第4旅,旅长梁从学,政治委员王集成,副旅长吴世安,参谋长黄一平、詹化雨、黄序周,政治部主任李世焱、王集成(后兼)
第5旅
第5旅,旅长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旅长林英坚,参谋长黄序周、张元寿(后),政治部主任张劲夫、侯政(后)。
第6旅
第6旅,旅长兼政治委员谭希林,副旅长孙仲德,参谋长朱绍清,副参谋长黄元庆、政治部主任张树才、徐祥亨。
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
司令员杨梅生,政治委员刘顺元,副司令员罗占云,参谋长赵俊真,政治部主任侯政,副主任李代耕。
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
司令员郑抱真,政治委员谭光廷,参谋长李国厚,副参谋长孙济民,政治部主任张执一、黄岩(后)。
第三师
由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文玉。
第7旅
第7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汪克明(后),副旅长田维扬,参谋长黄炜华,政治部主任郭成柱。
第8旅
第8旅,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副旅长常玉清,参谋长胡继成、政治部主任李雪三。
(后)
第9旅
第9旅,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参谋长杨志雅,政治部主任张震球。(1941年9月与第四师第十旅对换建制)
盐阜军区
1941年6月组建,司令员洪学智、政治委员刘彬、政治部主任杨光池。12月由第三师兼盐阜军区。
淮海军区
1941年3月组建,司令员覃健,政治委员金明
皖东北保安司令部
副司令员常玉清
第四师
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吴芝圃(代),副主任赖毅、孔石泉(后)。
第10旅
第10旅,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金明(后),参谋长沈启贤,副参谋长冯志湘,政治部主任康志强(兼)、高农斧(后)。
第11旅
第11旅,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副旅长张太生,政治部主任黎同新。
第12旅
第12旅,旅长谭友林(饶子健代),政治委员赖毅,副旅长黄思沛,参谋长罗保廉,政治部主任刘作孚。1941年6月,第12旅撤销番号,所属各团归师部直接指挥。
1941年3、4月间与第十二旅合编,旅长纵翰民,政治委员李忠道,参谋长廉平,政治部主任陈其五。
第五师
由豫鄂挺进纵队改编,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副主任王翰。1942年7月,新四军5师改由中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建制上仍隶属新四军。
第13旅
第13旅,旅长周志坚,政治委员方正平,副旅长萧远久,参谋长黄霖,政治部主任栗在山。
第14旅
第14旅,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张体学,副旅长吴林焕,参谋长熊作芳,政治部主任夏农苔。
第15旅
第15旅,旅长王海山,政治委员周志刚,副旅长朱立文,参谋长张文津,政治部主任张执一。1942年4月,第十四旅、第十五旅、特务旅撤编。
第一游击纵队
司令员杨经曲,政治委员张执一,政治部主任王潜。于1941年5月撤编。
第二游击纵队
由原第7团与信南地方武装组建,11月撤销,司令员黄霖,政治委员黄霖(兼)、刘子厚(后),副司令员冯仁恩、参谋长余学礼,政治部主任余英。
第三游击纵队
1941年9月由鄂东地方武装组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耀榜。同年11月并入特务旅。
特务旅
1941年11月组建,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何耀榜。
鄂豫边区抗日保安司令部
司令员郑绍文、政治委员夏忠武
第六师
由新四军江南部队改编,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1941年11月,第六师并入第一师,对外保留番号。一师二旅并入十六旅在江南坚持斗争,十八旅北撤苏中。[11]
第16旅
第16旅,旅长罗忠毅,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廖海涛,参谋长王胜,政治部副主任王直。
第18旅
第18旅,旅长江渭清,政治委员温玉成,参谋长夏光,政治部主任张英。
江南东路保安司令部
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吴仲超,
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
司令员韦永义。
第七师
由第三支队挺进团和皖南突围部队改编,师长张鼎丞(未到职),副师长傅秋涛,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副主任黄火星。
第19旅
第19旅,旅长孙仲德,政委曾希圣(兼),政治部主任何伟(兼)。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待查
- ^ 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年: 第498页.
- ^ 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年: 第499页.
- ^ 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年: 第500页.
- ^ 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年: 第501页.
- ^ 张明金、刘立勤.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200个军区.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10年: 第158页.
- ^ 张明金、刘立勤.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200个军区.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10年: 第152页.
- ^ 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年: 第502页.
- ^ 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年: 第503页.
- ^ 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年: 第504页.
- ^ 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年: 第505页.
- ^ 军事科学院军事图书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年: 第506页.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