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英國大選
1918年英國大選 投票率 57.2% (▼ 24.4 pp )
第一大黨
第二大黨
第三大黨
领袖
安德魯·博納·勞
大衛·勞合·喬治
埃蒙·迪·華理拉
政党
保守黨
自由黨(聯合政府派)
新芬黨
上任时间
1911年11月13日
1916年12月7日
1917年10月25日
代表选区
中格拉斯哥
加拿分
東克萊爾 及東梅奧 [ b]
上届结果
271席,46.6%
未參加
未參加
赢得席次
379
127
73
席次差额
▲ 108
▲ 127
▲ 73
民選得票
4,003,848
1,396,590
476,458
得票率
38.4%
13.4%
4.6%
得票变动
▼ 8.2%
新政黨
新政黨
第四大黨
第五大黨
第六大黨
领袖
威廉·亞當森
H·H·阿斯奎斯
喬治·尼科·伯恩斯
政党
工黨
自由黨(阿斯奎斯派)
國民民主工黨
上任时间
1917年10月24日
1908年4月30日
1918年
代表选区
西快富
東快富 (落選)
格拉斯哥戈布斯
上届结果
42席,6.4%
272席,44.2%
未參加
赢得席次
57
36
9
席次差额
▲ 15
▼ 236
▲ 9
民選得票
2,171,230
1,355,398
156,834
得票率
20.8%
13.0%
1.3%
得票变动
▲ 14.5%
▼ 31.2%
新政黨
1918年英國大選 (英語:1918 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 )於1918年12月14日舉行,改選下議院 全體707席議席。時任首相大衛·勞合·喬治 在德法雙方簽訂停戰協定 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 後旋即宣布舉行大選。當時執政的聯合政府向支持聯合政府的候選人發出認可信函,这些信函被称为「聯合政府認可信 」,導致整場大選亦被稱作「認可信選舉」。選舉結果為聯合政府取得大勝,國會主要由保守黨及勞合·喬治派自由黨(或作聯合政府派自由黨)组成,而未获認可的自由黨候選人则遭受巨大敗績,[ 2] 當中包括自由黨黨魁H·H·阿斯奎斯 。[ 3]
此次大選為英國首次於同日内進行絕大部分投票活動(大學選區投票期為5天,奧克尼和設德蘭 選區投票期則為2天)的大選,但點票日期推遲至12月28日,以便同時點算正處海外服役中士兵的選票。[ 5]
大衛·勞合·喬治的聯合政府在大選中取得壓倒性勝利,他在1916年12月代替H·H·阿斯奎斯出任首相。他們均爲自由黨黨員,並在大選過後繼續爭奪黨內控制權。自由黨及後急速失去民眾支持,迄今亦未曾重新掌權。[ 6]
此次大選亦爲《1918年人民代表法令》 於同年2月通過後的首次大選,因此亦為首次允許具備一定財產、30歲以上的女性和全體21歲以上的男性投票。在此之前,全體女性和許多貧困男性都被排除在投票之外。女性在大選中普遍支持聯合政府候選人。[ 7] [ 8]
同年4月的基斯利 補選,尼娜·博伊爾 作爲女性試圖參加,卻被選舉官因技術原因拒絕。及後上院法官 的報告指《1832年改革法令》 規定國會候選人必須為男性,而1918年通過的《人民代表法令》並未改變這一限制,導致出現女性擁有選舉權但卻缺乏被選舉權的情形。國會因而於解散前不久通過《1918年國會(女性資格)法令》首次允許女性作為候選人參選。該法令亦為英國迄今内容最短的成文法令。[ 9]
大學選區席次於大選舉行前獲重新分配,當中的多議席選區則采用可轉移單票制 選出當選者。[ 10]
此次大選還因在愛爾蘭的戲劇性結果 而備受關注。主張地方自治 的爱尔兰议会党 的原有席次幾近被主張愛爾蘭共和主義 ,新參選的新芬黨 完全取代。新芬黨在參選政綱中誓言會建立一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 。新芬黨議員在當選後拒絕就職,轉而自行成立一分裂政府 並宣佈獨立 ,正式打響爱尔兰独立战争 。戰爭引致的分治 導致此次大選為最後一次攬括愛爾蘭島全境的英國大選。
背景
1915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導致時任首相,自由黨 的H·H·阿斯奎斯 決定與博納·勞 的保守黨 及阿瑟·亨德森 的工黨 共同組成聯合政府,但聯合政府在1916年12月倒台,大衛·勞合·喬治 取代阿斯奎斯出任首相,繼續與保守黨及工黨共同執政(工黨於1918年退出聯合政府)。阿斯奎斯則與其支持者改任反對黨 。自由黨因而分裂成兩派,一派支持勞合·喬治及聯合政府,一派支持仍任自由黨黨魁的阿斯奎斯。
1918年11月14日勞合·喬治宣佈國會將於11月25日解散,並於12月14日舉行選舉。當時距離上次大選相隔8年,期間一直透過戰時法令延長國會會期。
勞合·喬治與博納·勞在1918年夏天達成秘密協議,在今屆大選中共同支持部分候選人。聯合政府向這些候選人發出被称为「聯合政府公認證 」的認可信函,以證明該候選人獲聯合政府所支持。一共有159名自由黨、364名保守黨、20名國民民主工黨 及2名支持聯合政府的工黨 候選人收到了認可信。[ 15] [ 16] [ 17] [ 18] [ 19] 这些信函導致整場大選亦被稱作「認可信選舉」。[ 20]
80名保守黨候選人並未收到認可信,當中35名隸屬於愛爾蘭統一黨 。在其他未獲認可信的保守黨候選人中,只有23人與聯合政府候選人競選;其餘22名候選人則是在沒有認可信的選區競選,或是拒絕接受認可信。威廉·亞當森 領導的工黨及其餘未收到認可信的自由黨員則獨立參選。
此次大選的主要議題並非在與德國達成何種和平協議,而是選民對勞合·喬治政府迄今為止所取得之成就和他就未來所作承諾的評核。勞合·喬治的支持者強調,他帶領英國贏得了大戰,並會建立一個「適合英雄生活的國家」。
聯合政府大勝
聯合政府在選舉中大勝,當中保守黨取得過半數的379席,足以獨自組閣。儘管如此,保守黨仍繼續留在聯合政府當中,並讓勞合·喬治繼續出任首相。保守黨希望勞合·喬治能在大選結束幾週後開始的巴黎和會中延續其外交政策。[ 23]
聯合政府以外亦有47名保守黨候選人在沒有認可信的情況下取得議席,當中包括23名愛爾蘭統一黨 候選人。他們在國會内除了與愛爾蘭獨立問題相關法案以外,會支持聯合政府。[ 24]
儘管勞合·喬治派的自由黨候選人大多成功連任,但阿斯奎斯一派 的自由黨(一般稱作獨立自由黨以與親聯合政府的自由黨區分)候選人則幾近全軍覆沒,甚至阿斯奎斯及其他自由黨領導層亦在大選中落選。[ 25] 獨立自由黨派出277名候選人,只贏得36席(選後更有9名議員改投聯合政府一方),[ 26] [ 27] 當選者中最資深的3人也僅出任過助理政務次長。[ 29] 1919年2月3日,獨立自由黨當中23名議員在國會中組建了「自由自由黨」黨團——黨團很快被大衆借用對蘇格蘭自由教會 的貶稱而稱為「極少自由者」(Wee Frees)。[ 30] 在缺少阿斯奎斯的情況下,黨團同意其任命唐納德·麥克林 為黨團主席。自由自由黨黨團曾一度嘗試與聯合政府派的自由黨議員共組聯合委員會但無果,最終黨團在4月4日宣佈解除政府黨鞭。麥克林出任反對黨領袖 ,直至阿斯奎斯在1920年2月的補選 中重返下議院。
工黨的得票率在大選中大幅增加,得票數超過自由黨兩個派系的得票總和。[ 31] 儘管如此,其席位在大選中僅略有增加,從42席增至57席,部分早期領袖如拉姆齊·麥克唐納 及亞瑟·亨德森 等人亦在大選中失去其席位。[ 32] [ 33] 此大選為工黨首次在威爾斯當地贏得最多選票——此紀錄一直保持至今。[ 34]
當選的保守黨議員當中包括了破紀錄的公司董事、銀行家和商人;而當選的工黨議員則大多來自工人階級。博納·勞本人,作爲信奉長老會並於加拿大出生的蘇格蘭商人,亦象徵了保守黨支持階層的轉變——由十九世紀的貴族階級演變成二十世紀的中產階級。[ 35]
結果
在愛爾蘭,支持在聯合王國框架內實施地方自治 的愛爾蘭議會黨 在大選中大敗,幾乎失去所有席次,大部分由埃蒙·德·瓦莱拉 領導的武力共和派政黨新芬黨 贏得。[ 37] 1916年復活節起義 後政府對起義領袖的處決、1917年間政府對絕食囚犯施行強制餵食,以及1918年的徵兵危機 都使愛爾蘭天主教徒從支持自治運動轉而支持立場更為激進的新芬黨。[ 38] [ 39] [ 40]
在競選活動中新芬黨候選人承諾將以“任何必要的手段”組建愛爾蘭共和國,暗指會採取軍事行動。[ 41] 1918年5月17日,包含德·瓦莱拉和亞瑟·格里菲斯 在内,幾乎全體新芬黨領導層均被逮捕。[ 42] [ 43] 當選的69名新芬黨議員(當中4名同時代表2個選區)中有34名議員是在獄中當選。[ 44] 全體新芬黨議員均拒絕前往西敏宮 就職,而是自行成立一院制的革命議會——愛爾蘭國會 。[ 45] 愛爾蘭國會於1919年1月21日首次召開,同日愛爾蘭義勇軍 在蒂珀雷里郡 的索洛海德貝格 偷襲 兩名皇家愛爾蘭警隊 成員,標誌著愛爾蘭獨立戰爭 的開始。[ 46] [ 47]
康斯坦斯·馬凱維奇 爲首位贏得下議院及愛爾蘭國會 議席的女性。她爲愛爾蘭民族主義者 ,並拒絕前往西敏宮就職。在及後演變成北愛爾蘭的阿爾斯特 六郡,聯合主義者(愛爾蘭統一黨 及阿爾斯特統一工黨 )合計贏得了30個席位中的23席。在提名期結束後,愛爾蘭天主教樞機迈克尔·罗格 在八個選區(其中一個為不在六郡之中的東多尼戈爾 )達成配票協議,指示天主教徒只投向單一共和派政黨(新芬黨或愛爾蘭議會黨)以集中選票。[ 48] 結果配票只在東唐 失敗,愛爾蘭議會黨奪得4席,新芬黨則奪得3席。[ 49]
康斯坦斯·馬凱維奇 在都柏林聖派屈克 代表新芬黨成功當選,爲首位贏得下議院議席的女性。[ 50] 一如其他新芬黨議員,她也拒絕前往西敏宮就職,並為愛爾蘭國會 的首位女議員。[ 51]
大選結果
1918年英國大選
候選人
選票
政黨
領袖
參選
勝出
進帳
落敗
增減
全部百分比
百分比
總數
百分比增減
聯合政府 [ c]
保守黨
博納·勞
445
379
+108
53.6
38.4
4,003,848
−8.2
自由黨(聯合政府派)
大衛·勞合·喬治
145
127
+127
18.0
12.6
1,318,844
N/A
國民民主工黨(聯合政府派)
無
18
9
+9
1.3
1.5
156,834
N/A
工黨(聯合政府派)
無
5
4
+4
0.5
0.4
40,641
N/A
獨立候選人(聯合政府派)
無
1
1
+1
0.1
0.1
9,274
N/A
聯合政府總計
大衛·勞合·喬治
614
520
+249
73.6
53.0
5,529,441
+6.4
非聯合政府政黨
工黨
威廉·亞當森
361
57
+15
8.1
20.8
2,171,230
+14.5
自由黨
H·H·阿斯奎斯
277
36
−236
5.1
13.0
1,355,398
−31.2
新芬黨
埃蒙·德·瓦莱拉
102
73
+73
10.3
4.6
476,458
N/A
愛爾蘭議會黨
約翰·狄龍
57
7
−67
1.0
2.2
226,498
−0.3
獨立候選人(工黨)
無
29
2
2
+2
0.3
1.1
116,322
+1.0
無黨籍
無
42
2
2
+2
0.1
1.0
105,261
+1.0
國民黨
亨利·佩奇·克羅夫特
26
2
2
+2
0.3
0.9
94,389
N/A
獨立候選人(全國退役復員軍人聯合會)
詹姆斯·賀治
30
0
0
0.0
0.6
58,164
N/A
合作黨
威廉·亨利·沃特金斯
10
1
1
+1
0.1
0.6
57,785
N/A
獨立候選人(保守黨)
無
17
1
0
0.1
0.4
44,637
+0.3
阿爾斯特統一工黨
愛德華·卡森
3
3
3
+3
0.4
0.3
30,304
N/A
獨立候選人(自由黨)
無
8
1
1
+1
0.1
0.2
24,985
+0.2
全國農民聯盟
愛德華·米亞斯·農尼利
7
0
0
0.0
0.2
19,412
N/A
國民民主工黨
8
0
0
0.0
0.2
17,991
N/A
獨立候選人(全國退役復員軍人聯合會)
詹姆斯·賀治
5
0
0
0.0
0.1
12,329
N/A
貝爾法斯特工黨
無
4
0
0
0.0
0.1
12,164
N/A
國家社會黨
亨利·邁爾斯·海德門
3
1
1
+1
0.1
0.1
11,013
N/A
高地土地聯盟
無
4
0
0
0.0
0.1
8,710
N/A
婦女黨
克里斯塔貝爾·潘克斯特
1
0
0
0.0
0.1
8,614
N/A
不列顛社會黨
阿爾伯特·英克平
3
0
0
0.0
0.1
8,394
N/A
獨立候選人(民主主義者)
無
4
0
0
0.0
0.1
8,351
N/A
全國退役軍人聯合會
詹姆斯·豪爾
1
1
1
+1
0.1
0.1
8,287
N/A
獨立候選人(共和派)
無
6
0
0
0.0
0.1
8,183
+0.1
社會主義工黨
湯姆·貝爾
3
0
0
0.0
0.1
7,567
N/A
蘇格蘭禁酒黨
埃德溫·史克瑞吉
1
0
0
0.0
0.0
5,212
N/A
獨立候選人(進步主義者)
無
3
0
0
0.0
0.0
5,077
N/A
獨立候選人(工人及農業主義者)
無
1
0
0
0.0
0.0
1,927
N/A
基督教社會主義者
無
1
0
0
0.0
0.0
597
N/A
得票率
保守黨
38.34%
工黨
20.79%
自由黨
12.98%
聯合政府派自由黨
12.63%
新芬黨
4.56%
愛爾蘭議會黨
2.17%
其他
8.53%
得票率(全體聯合政府政黨合計)
聯合政府
52.95%
工黨
20.79%
自由黨
12.98%
新芬黨
4.56%
愛爾蘭議會黨
2.17%
其他
6.55%
席次率
保守黨
53.61%
聯合政府派自由黨
17.96%
新芬黨
10.33%
工黨
8.06%
自由黨
5.09%
愛爾蘭議會黨
0.99%
其他
3.96%
席次率(全體聯合政府政黨合計)
聯合政府
73.55%
新芬黨
10.33%
工黨
8.06%
自由黨
5.09%
愛爾蘭議會黨
0.99%
其他
1.98%
參見
註釋
^ 因新芬黨議員拒絕就職 ,加上下議院議長及副議長並不投票,因此實際過半席次將隨新芬黨的贏得席次多寡而有所變動。[ 1] 新芬黨贏得73席,故實際上過半多數為318席。
^ 迪·華理拉同時於此兩個選區當選。
^ 保守黨的議席總計包括47名沒有認可信 的當選人,當中包括23名愛爾蘭統一黨當選人。
^ 包括所有政黨。
參考資料
^ Government majority . Institute for Government. 20 December 2019 [2024-07-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1-28).
^ J. M. McEwen, "The coupon election of 1918 and Unionist Members of Parliament."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34.3 (1962): 294–306.
^ Stuart R. Ball, "Asquith's Decline and the General Election of 1918." Scottish Historical Review 61.171 (1982): 44–61.
^ Barry McGill, "Lloyd George's Timing of the 1918 Election."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 14.1 (1974): 109–124.
^ Paul Adelman, The decline of the Liberal Party 1910–1931 (2014).
^ Hilson, Mary . Women voters and the rhetoric of patriotism in the British general election of 1918. Women's History Review . 2001, 10 (2): 325–347. doi:10.1080/09612020100200284 .
^ David Thackeray, "Home and politics: women and Conservative activism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Britain."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 49.4 (2010): 826-848, esp. p. 836.
^ Hallam, David J. A , Taking on the Men, the first women parliamentary candidates 1918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tudley, 2018, p 11-12
^ Ratcliffe, Mike. The history of university representation . Wonkhe. 2015-01-28 [2024-06-2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12-26) (英语) .
^ Wilson, op cit p. 393
^ Powell, David. British Politics, 1910–1935. Routledge. 2004: 80.
^ Pugh, p. 116.
^ Barberis, McHugh and Tyldesley, p. 274.
^ Marlowe, pg. 373
^ Trevor Wilson, "The Coupon and the British General Election of 1918."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36.1 (1964): 28–42.
^ Inbal Rose, Conservatism and foreign policy during the Lloyd George coalition 1918–1922 (2014).
^ The Resurrection of Ireland: The Sinn Féin Party, 1916–1923 , Michael Laffan p. 164
^ The Times, House of Commons 1919 , Politico's Publishing, 2004, p. 10
^ Archived copy (PDF) . [23 May 2014]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8 July 2014).
^ Wilson, Trevor. The Downfall of the Liberal Party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6: 393 .
^ Edward David, "The Liberal Party Divided 1916–1918." Historical Journal 13.3 (1970): 509–532.
^ Beaverbrook, Lord.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Lloyd George first. New York: Duell, Sloan and Pearce. 1963: 14 [30 December 2017] .
^ Archived copy (PDF) . [23 May 2014]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8 July 2014).
^ Marquand 1977 ,第236頁. sfn模板錯誤: 無指向目標: CITEREFMarquand1977 (幫助 )
^ Katz, Liane (4 April 2005) "Women and the Welsh Wizard" . Politics.guardian.co.uk. Retrieved on 12 September 2015.
^ Chris Wrigley, Lloyd George and the challenge of Labour: The post-war coalition, 1918–1922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0).
^ Blake, Robert The Unknown Prime Minister: The Life and Times of Andrew Bonar Law, 1858–1923 , London: Faber and Faber, 2011 p.86.
^ Knirck, Jason K. Imagining Ireland's Independence: The Debates Over the Anglo-Irish Treaty of 1921. Rowman & Littlefield. 2006: 45.
^ Cottrell, Peter The Anglo-Irish War: The Troubles of 1913–1922 , London: Osprey, 2006 page 39.
^ ' A Declaration of War on the Irish People' The Conscription Crisis of 1918 . The Irish Story. [2020-04-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6 May 2020) (英国英语) .
^ Election 1918 –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how Ireland voted . rte.ie. 2018-12-11 [2020-04-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6 July 2020) (英语) . ; O'Toole, Fintan. Fintan O'Toole: The 1918 election was an amazing moment for Ireland . The Irish Times. [2020-04-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 September 2020) (英语) .
^ Cottrell, Peter The Anglo-Irish War: The Troubles of 1913–1922 , London: Osprey, 2006 page 29.
^ Gunther, John . Inside Europe . Harper & Brothers. 1940: 371.
^ McMahon, Paul. British spies and Irish rebels: British intelligence and Ireland, 1916-1945 . Boydell Press. 2008: 24 [30 April 2011] . ISBN 978-1-84383-376-5 .
^ Lyons, Francis .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in A New History of Ireland: Ireland Under the Uni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240–241
^ The End of the British Empire in Ireland . Public Record Office, The National Archives. [2020-04-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6 July 2020) (en-UK) .
^ Irish Freedom by Richard English (ISBN 978-0-330-42759-3 ), p. 287.; The Irish War of Independence by Michael Hopkinson (ISBN 978-0773528406 ), p. 115.; A Military History of Ireland by Thomas Bartlett and Keith Jeffery (ISBN 978-0521629898 ), p. 407.; Michael Collins: A Life by James Mackay (ISBN 1-85158-857-4 ), p. 106.
^ Lyons, p.244
^ Bardon, Jonathan . A History of Ulster. The Blackstaff Press . 1992.
^ Whyte, Nicholas. The Irish Election of 1918 . ARK . 25 March 2006 [30 December 2013]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4 August 2006).
^ Countess Markievicz—'The Rebel Countess' (PDF) . Irish Labour History Society. [17 December 2017]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18 April 2020).
^ McGuffin, John. Internment – Women Internees 1916–1973 . 1973 [22 March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13 September 2019).
^ Archived copy (PDF) . [23 May 2014]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8 July 2014).
延伸閱讀
Adelman, Paul. The Decline of the Liberal Party 1910–1931 (2014).
Ball, Stuart R. , Asquith's Decline and the General Election of 1918, Scottish Historical Review , 1982, 61 (171): 44–61, JSTOR 25529447
Craig, F.W.S. , British Electoral Facts: 1832–1987, Dartmouth: Gower, 1989, ISBN 0900178302
Hallam, David J.A., Taking on the Men: the first women parliamentary candidates 1918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tudley 2018
Hilson, Mary. "Women voters and the rhetoric of patriotism in the British general election of 1918" Women's History Review 10.2 (2001): 325–347.
Koss, Stephen . Asquith . London: Hamish Hamilton. 1985. ISBN 978-0-231-06155-1 .
McEwen, J. M., The Coupon Election of 1918 and Unionist Members of Parliament,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 1962, 34 (3): 294–306, JSTOR 1874358 , S2CID 143523855 , doi:10.1086/239118
McGill, Barry. "Lloyd George's Timing of the 1918 Election."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 14.1 (1974): 109–124.
Mowat, Charles Loch , Britain between the wars, 1918–1940,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9, 1955
Taylor, A. J. P. , English History, 1914–194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7–128, 1976, ISBN 0198217153
Turner, John, British Politics and the Great War: Coalition and Conflict, 1915–1918,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317–333, 391–436, 1992, ISBN 0300050461 , covers the campaign as well a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vote
Wilson, Trevor, The Coupon and the British General Election of 1918,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 1964, 36 (1): 28–42, JSTOR 1874424 , S2CID 144905456 , doi:10.1086/239234
外部連結
各黨大選政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