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略》,共50卷,魏郎中魚豢私撰,為中國三國時代中記載魏國的史書。一般認為《典略》也是此書中的一部分所構成的,《三國志注》多引用《魏略》的內容來注釋。
本書原卷數,各史記載相異,如《隋書·經籍志二》載「《典略》(疑《魏略》之誤)八十九卷」,《舊唐書·經籍志上》載「《魏略》三十八卷;《典略》五十卷」,《新唐書·藝文志二》載「《魏略》五十卷」。有的學者認為《典略》及《魏略》為同一書,有則認為是二書[1]。
此書久佚,現今僅存佚文。其內容分別由《後漢書》、《翰苑》、《北戶錄》、《三國志》、《法苑珠林》、《太平御覽》等書所引用。清代時史家王仁俊、張鵬一分別為此書作了輯佚工作,其中以張鵬一輯本為佳,輯有25卷並附遺文6條。
概要
內容未對魏國與晉朝的重要人物作出避諱。從魏武帝曹操開始撰寫,《史通·古今正史》謂「事止明帝」。但從佚文內容來看,尚記載至魏高貴鄉公曹髦被立之時,則知《魏略》記事非止於魏明帝時,而是止於三少帝之時[2]。
本書敘事頗注重品節作風。裴松之《三國志注》引用內容以《魏略》為最多。本書雖已佚,但從裴注中尚可得知其大概。
此書記述魏國與漢末中原群雄相當詳細,而對偏方地區的記載較略,甚至與他書的記載不大相同,如有關劉禪被人口販子出賣,孔明見劉備的史事與《三國志》「三顧茅廬」的內容多不相符。有關外國的記述詳細,有對邪馬臺國和大秦國(羅馬帝國)的記載。特別是關於大秦國,是中國方面對羅馬帝國的文獻中,現存最古老的史料,與中國的皇帝專制制度有所有差異,如有關元老院的存在等的記述(關於內容請參照《三國志》注引《魏略·西戎傳》)。
《魏略》中可知的傳名還有〈清介〉[3]、〈苛吏〉[4]、〈純固〉[5]、〈勇俠〉[6]、〈知足〉[7]、〈遊說〉[8]、〈佞幸〉[9]、〈儒宗〉[10]、〈西戎〉[11]等見;志有〈五行〉[12]、〈中外官〉[13]、〈禮〉、〈地理〉等[14]。清代學者錢大昕謂「諸傳標目,多與他史異。」;高似孫稱「特為有筆力」、「亦一時記載之雋也」[15]。
目錄
注釋
- ^ 參見楊翼驤編《中國史學史資料編年》第76頁,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
- ^ 見《三國志·三少帝紀》嘉平六年九月引《魏略》。
- ^ 見《三國志·常林傳》引《魏略》
- ^ 見《三國志·梁習傳》引《魏略》
- ^ 見《三國志·王修傳》引《魏略》
- ^ 見《三國志·閻溫傳》引《魏略》
- ^ 見《梁書》卷52
- ^ 見《三國志·三少帝紀》甘露三年六月丙子引《魏略》
- ^ 見《三國志·明帝紀》青龍元年十月引《魏略》
- ^ 見《三國志·王朗子肅傳》引《魏略》
- ^ 《三國志·魏志30》引《魏略》
- ^ 見《初學記》卷2引《魏略》
- ^ 見《南齊書·百官志》序及《宋書·官志》引魚豢《官制》10條
- ^ 〈禮〉及〈地理〉是張鵬一認為可能有的志名。
- ^ 見《三國志集解》卷一《武帝紀》建安十六年裴注引《魏略》下盧弼集解。
- ^ 原作是人部的「叕」。
- ^ 原作避清帝名諱改「弘」作「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