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數學競賽(Hong Kong Mathematics Olympiad)是香港的中學數學競賽,由香港教育學院數學系和香港教育統籌局課程發展處合辦,在每年2、3月舉行。參賽學校每間派4-6名中四或以下的學生參賽,而於2010年起,則改為中五或以下的學生參賽。第一屆於1983/84學年由羅富國教育學院和香港教育署合辦。比賽前身是羅富國教育學院數學系1974年至1983年舉辦的中學校際數學比賽(Inter-school Mathematics Olympiad)。[1]雖然它的英文名字帶有Mathematics Olympiad(數學奧林匹克),但它與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學生選拔和訓練沒有任何關係,比賽形式和題目深度也與數學奧賽有極大差別。
比賽形式
比賽分初賽和決賽。初賽於1或2月分區在港島、九龍和新界數間中學舉行,決賽則於3或4月在香港教育學院舉行。
初賽分個人和團體項目,各擬10題。個人項目40分鐘,隊員各自作答,團體項目20分鐘,隊員可討論作答。所有題目均只需數值答案,無需列出步驟。以初賽成績總分篩選40隊進入決賽。
決賽也分為個人和團體項目,各有4份試卷(原為5份),每卷4題,每節5分鐘。個人項目為接力賽,4名隊員輪流作答,第2-4題須用到上一題答案。團體項目則隊員討論作答。每回答計時,短時間完成可以獲得額外分數。
決賽個人項目每份試卷,答對第1題可得1分,答對第2題可得2分,答對第3題可得3分,答對第4題可得4分,即四題全對可得10分。團體項目每份試卷,答對1題可得2分,答對2題可得4分,答對3題可得7分,答對4題可得10分。一分鐘內停止作答可將得分乘4,兩分鐘內停止作答可將得分乘3,三分鐘內停止作答可將得分乘2。另外,若果該份試卷完全答對,在基本分數(10分)乘以時間得分之後,額外再加20分。
初賽個人賽滿分、團體及個人總分的分區三甲學校的參賽者可獲證書,進入決賽的隊員亦可獲證書。決賽總分最高的三甲可獲冠、亞、季軍,可獲大會頒發的大型獎座一年展示權,同學亦會獲得獎牌。所有進入決賽的學校均獲邀請參加數學營。
比賽形式每年雖然大致上相同,但一些細節(如計分方法、決賽舉行地點等)可能有所不同。
香港的中學數學競賽中,香港數學競賽參加人數最多,2000年以後參加學校約為200間。其題目較為簡易,但比賽時間短,賽制較為緊湊。
由於COVID-19疫情的影響,2020年的香港數學競賽取消,而2021及2022年的競賽都改為在參賽者的學校舉行,並以Zoom形式遙距監控參賽者,取消決賽和初賽中的「幾何作圖」環節,並將個人和團隊項目合併,設兩卷(卷一及二),分別對應初賽個人及團隊卷。
卷一設15題,分兩部分,甲部有10題,各1分;乙部有5題,各2分。卷二設7題(2021)/8題(2022),分兩部分,甲部有4題,各2分;乙部有3題(2021)/4題(2022),各4分(2021)/3分(2022)。[2] [3]
排名榜
歷屆冠軍(1984年-2024年)
- 1984年:香港四邑商工總會黃棣珊紀念中學
- 1985年:循道中學
- 1986年:英華書院
- 1987年:英皇書院
- 1988年:英華書院
- 1989年:英皇書院
- 1990年:金文泰中學
- 1991年:皇仁書院
- 1992年:新界鄉議局元朗區中學
- 1993年:金文泰中學
- 1994年:英皇書院
- 1995年: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
- 1996年:旺角勞工子弟學校
- 1997年:皇仁書院
- 1998年:拔萃男書院
- 1999年: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
- 2000年:喇沙書院
- 2001年:元朗商會中學
- 2002年:英皇書院
- 2003年:喇沙書院
- 2004年: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
- 2005年:喇沙書院
- 2006年:張祝珊英文中學
- 2007年:喇沙書院
- 2008年:喇沙書院
- 2009年:喇沙書院
- 2010年:聖保羅男女中學
- 2011年:聖保羅男女中學
- 2012年:喇沙書院
- 2013年:喇沙書院
- 2014年:喇沙書院
- 2015年:喇沙書院
- 2016年:喇沙書院
- 2017年:香港培正中學
- 2018年:香港培正中學
- 2019年:喇沙書院
- 2020年:取消
- 2021年:聖保羅男女中學
- 2022年:拔萃男書院
- 2023年:拔萃男書院
- 2024年:拔萃男書院
参见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