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中桥,位於太平南路南段,內橋之東,跨內秦淮河(古青溪河河段);是东晋南朝时期,首都建康城东青溪南段的一座桥,西对臺城東門東陽門[1],臨近湘宮寺,其南為江總宅。據陳書、南史載,陳朝滅亡後,隋軍曾在青溪中橋斬陳叔寶寵妃張麗華。民國時期,這裡妓女叢集,故被稱為“人肉市場”。故有“好水淌不到四象橋”的南京俗語。
概述
青溪原名東渠,三國時期,東吳赤烏四年(241年)“冬十一月,詔鑿東渠”。因為中國古代四象之說,用北玄武、南朱雀、東青龍、西白虎象徵四方星宿。玄武湖在建業城北,所以叫后湖。因青龍在東,東為青色,所以東渠也稱青溪。古青溪闊五丈、深八尺,波流浩渺,連綿十里。三國東晉時期,在青溪上建有東門橋、菰首橋、尹橋、雞鳴橋、募士橋、青溪中橋、青溪大橋在內的七座橋。七橋九曲,是六朝時期江左勝流聚游之處。青溪河兩岸非常繁華,是當時六朝世族宅居之地。
青溪中橋橋址即現江蘇省南京市四象橋(明朝后改称[2])。始建於東晉,名為青溪中橋。附近有江總宅,是六朝時期門閥士族聚居地[3]。当时又名湘寺桥。南朝劉宋時期,曾在橋北建有宏麗的湘宮寺。[4]原為劉宋明帝的王府,其登基後,舍府為寺。在此建造了兩座五層寶塔,極其奢麗。舊傳,塔前有四只雕琢精緻的大石象,栩栩如生,特別引人注目。橋溿有一富室,家有一口井,井水沁人。有五人騎馬並行,見到四象稱贊不已。有“五馬並行望四象”的俗語。
湘宮寺北面,為南齊武帝蕭道成宅,也即後來的芳林園。宋代人張椿《青溪閣記》云“青溪數曲,近在城中,晉則為郗曾施所領覽,陳則為江總持有所依據”。
陳国灭亡时,南陳後主的寵妃張貴妃(張麗華)被晋王杨广下令斬首於青溪柵下[5],首级牓於青溪中橋,以謝三吳[6]。青溪中橋,後遂用為詠美人被處斬之典故。也藉詠君妃亡國的典故。昔日橋溿附近的青溪小姑祠,傳說供奉著青溪小姑、張麗華、孔貴嬪。
元朝詞曲大家白朴在《奪錦標·霜水明秋》的序言:“庚辰卜居建康,暇日訪古,采陳後主、張貴妃事以成素志。按後主既然脫景陽井之厄,隋元帥府長史高颎竟然就戮麗華於青溪。後人哀之,其地立小祠,祠中塑二女郎,次則孔貴嬪也。今天遺留構荒涼,廟貌亦不存矣。感歎之餘。做樂府《青溪怨》”。
宋元時期,名為東虹橋。明朝初期,改名四象橋又稱為青平橋。四象橋來歷,一說橋原在湘宮寺邊,名湘寺橋。後以湘寺廟反讀寺廟湘諧音,而稱四象橋。二說,湘宮寺橋四座石象,而稱四象橋。清朝文人陈文述由此感慨“中桥遗址水冷冷,惆怅青溪一曲清。”[7]
萧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会稽人赵文韶,当时在刘宋时当东宫扶侍。一个秋夜,他坐在与尚书王叔卿家仅一巷之隔的青溪中桥[8],怅然思念故乡来了,于是,赵文韶倚门唱《西鸟夜飞》。之后忽然有青衣婢女出现相约,赵文韶欣然应允,不一会,王家娘子来到文韶跟前,文韶一看她大约十八九岁,容色可怜,后面两婢女相随。文韶问姑娘家住何处?姑娘用手指王尚书家:“我就住在那里,因听到您的歌声故来相会。您能否为我再弹唱一曲?”赵文韶即为姑娘唱《草生磐石》,音韵清畅,深得姑娘欣赏;她表示回报一曲,随即命婢女回家取来箜篌,为文韶鼓之。离开时,女子留金簪给赵文韶;文韶则以银碗、白琉璃匕各一枚回赠。次日文韶出来至青溪庙休息,见祠座上有碗,屏风后则有琉璃匕。神庙中供有女姑神像,青衣婢女立在前。此时赵文韶这才明白,他所看到的女子,是蒋子文的三妹,也就是庙里供奉的女姑,即“青溪小姑”[9][10]。 明人吳翌鳳《青溪小姑祠》:“流水娟娟匯碧溪,垂楊影里闔雙扉。 凌波歸晚,苔色冷浸衣。彈箜篌留不住,中橋涼月夜迷離。 碧桃花下,何處夢云飛?”
唐朝李商隐在《无题二诗》的第二首中也提及在当地流传甚广,宋朝《乐府诗集》中收有《清溪小姑曲》:“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参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