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酶(英語:restriction enzyme)又稱限制內切酶或限制性內切酶,全稱限制性內切核酸酶[1],是一種能將雙股DNA切開的酶。它的切割方法是將醣類分子與磷酸之間的鍵結切斷,進而於兩條DNA鏈上各產生一個切口,且不破壞核苷酸與鹼基。切割形式有兩種,分別是可產生具有突出單股DNA的黏狀末端,以及末端平整無凸起的平滑末端。[2]由於斷開的DNA片段可由另一種稱為DNA連接酶的酶黏合,因此染色體或DNA上不同的限制片段,得以經由剪接作用而結合在一起。
限制酶在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工程領域有廣泛的應用,此類酶最早發現於某些品系的大腸桿菌體內,這些品系能夠「限制」噬菌體對其感染,因此得名。科學家認為限制酶是細菌所演化出來對抗病毒感染,並幫助將已殖入的病毒序列移除的機制。是限制修飾系統的一部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丹尼爾·那森斯、漢彌爾頓·史密斯與伯克利加州大學的沃納·亞伯因為限制酶的發現及研究,而共同獲得197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此酶最早的應用之一,是用來將胰島素基因轉殖到大腸桿菌,使其具備生產人類胰島素的能力。
命名
限制酶的命名是根據細菌種類而定,以EcoRI為例:
E |
Escherichia |
(屬)
|
co |
coli |
(種)
|
R |
RY13 |
(品系)
|
I |
首先發現 |
在此類細菌中發現的順序
|
類型
根據限制酶的結構,輔因子的需求切位與作用方式,可將限制酶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第一型(Type I)、第二型(Type II)及第三型(Type III)。
第一型限制酶
同時具有修飾及限制性切割的作用;另有识别DNA上特定鹼基序列的能力,通常其切割位距離识别位点可達數千個鹼基之遠,并不能准确定位切割位点,所以并不常用。例如:EcoB、EcoK。
第二型限制酶
只具有限制性切割的作用,修飾作用由其他酶進行。所识别的位置多為短的迴文序列;所剪切的鹼基序列通常即為所识别的序列。是遺傳工程上,實用性較高的限制酶種類。例如:EcoRI、HindIII。
第三型限制酶
與第一型限制酶類似,同時具有修飾及识别切割的作用。可识别短的不對稱序列,切割位與识别序列約距24-26個鹼基對,并不能准确定位切割位点,所以并不常用。例如:EcoPI、HinfIII。
例子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