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13.58″N 121°32′15.42″E / 25.0204389°N 121.5376167°E / 25.0204389; 121.5376167
醉月湖,舊稱牛湳池(臺灣話:Gû-làm-tî,「湳」字意指泥沼地),是位於台灣台北市大安區的一座人工湖,地處國立臺灣大學校本部(公館校區)舊體育館後方,名列該校的十二景之一。
醉月湖分成三座池,彼此之間有路相通,且在交會處有一座木造涼亭,後因颱風而損毀。目前醉月湖景色,除了在岸邊有數棵的垂柳,尚有湖心亭建於池中,且沒有橋樑可通之。
歷史
起源
醉月湖原本是農用池埤,為調節瑠公圳之用,由瑠公圳數條水圳流經臺灣大學,為醉月湖的水源[1]。1945年以前,當時湖邊還沒被大樓圍繞,四周盡是田野及池埤的景觀,水質清澈,故成學生游泳戲水與校方實驗養魚的地點[2]。之後隨著校方的需求,周圍增建游泳池與海洋研究所等數棟建物[1]。
直至1970年代及1980年代,醉月湖周圍大樓林立,實習農場遷往安坑,原有水圳也遭到加蓋,地形大變[1]。有鑑於基隆路將瑠公圳第一幹線箱涵後,使瑠公圳無法注入湖中,因而使醉月湖的水質日漸惡化,2003年開始發起瑠公圳復育計畫,經過臺灣大學向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研討之後,對於以親水概念設計出的復育方案同意資助[3]。2008年展開問卷調查中,對於醉月湖計劃將湖心亭拆除改建成噴泉,引發臺灣大學學生們反對[4]。
1972年,閻振興校長參訪清華大學後認為此區可參照開發為休憩活動空間[2],故委任總務處營繕組潘榮煌設計出「台大池」並開始施工,由營繕組負責養護管理。完工後所呈現湖心亭是沒有橋可接連至湖岸,直到現今仍是如此[5][6]。在未設置圍欄前,由於湖心亭是學生們做為活動的場所,常會划舟前往,但有次女同學為前往湖心亭卻溺斃於湖中,自此開始就沒有船,且岸邊出現圍欄[6]。
命名
醉月湖之名起源於學生間的稱呼。1973年,鄭梓和蘇元良兩位同學為舉辦畢業聯誼會,因此策劃了划船比賽,為了能使畢業生踴躍參與及吸引校內其它同學的目光,這兩位同學將比賽地點命名「醉月湖」,名稱意涵或許來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的「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名句[2]。直到划船比賽的當日,「醉月湖」之名才出現於《畢聯會訊》,而後媒體及校內人士廣為稱之[7]。
整修
醉月湖因出現景觀及安全的問題,如:水質混濁、圍欄傾斜、步道鋪面破損以及與地面落差過高等,為此校方將改善醉月湖的景觀及維護民眾活動的安全,在整合各方意見後,於2011年8月開始動工[8]。這次整修距上次時間已將近三十年(民國70餘年)[8]。自動工以來,醉月湖陸續出現整修經費的爭議及整修工程遭人投訴等情況。
2011年9月10日,《台灣蘋果日報》指出民眾投訴,臺灣大學進行醉月湖整修工程因湖水被抽掉,導致魚群死亡而散發臭味;校方對此則表示工程進行前,已將湖中的魚群撈出,然後移至養殖場託人寄養,但是魚群數量多,且捕捉過程中會四處奔游下,造成湖中魚群仍無法全部撈出[9]。同年9月12日,醉月湖整修工程被傳出是挪用教育部補助款,造成臺灣大學的學生及校友們憂心這項工程會使醉月湖不復舊貌,對此校方否認[10][11]。歷經四個月整修後,醉月湖整修工程於2011年12月完工[12]。完工後醉月湖擁有曝氣設備,為這三座湖水循環,還有造景瀑布等的景觀[12]。
參考資料
- 引用列表
- 來源列表
|
---|
沿革 | |
---|
| |
---|
建築景觀 | |
---|
醫院 | |
---|
圖書館 | |
---|
出版社 | |
---|
| |
---|
典藏物 | |
---|
農林場 | |
---|
對外教學 | |
---|
組織 | |
---|
活動 | |
---|
聯盟機構 | |
---|
本模板之學術單位,係臚列《國立臺灣大學組織規程》中之學院、學系(科)、研究所。其不包括研究中心,以及跨院、系(科)、所之學位學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