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兵营旧址

通州兵营旧址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通州区窑场村10号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民国
编号8-31
认定时间2011年6月13日

通州兵营旧址,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窑场村10号,是中华民国时期的通州兵营的旧址。[1][2][3]

历史

通州兵营旧址位于窑场村。从通州区的玉带河大街南侧的东营前街64号(原“陶情中学”大门)进入,可辗转进入院内。[3]

窑场村早在清朝便已形成村落。清朝初年,军队驻扎在此,就地建窑烧砖,兴建了东营、西营、南营等等营房。清朝乾隆初年,该村以窑场为名,称“窑场村”。[1]

1922年10月,北洋政府任命冯玉祥为陆军检阅使,冯玉祥从西北带来三个旅到北京,其中两个旅入驻南苑兵营,第七旅开至通州南门外驻营。冯玉祥选择在窑场村兴建了营房,作为第七旅第四营官兵的营地。1935年以后,宋哲元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一部驻扎通州,营地便设在冯玉祥部队的旧营地,旧营地遂被称作“老四营”。[1][3]

1924年,冯玉祥和李德全的婚礼在通州兵营礼堂举行。1923年,冯玉祥的夫人刘德珍去世,留下五个孩子。当时曹锟想把女儿嫁给冯玉祥,冯玉祥提出自己娶妻有三标准:一是得是大脚;二是得能挑水;三是得能吃苦。冯玉祥还附加了三个条件:“要善待我的孩子,要不穿绫罗绸缎,要不戴金银首饰。”冯玉祥坚持找个贫寒人家的女子,又因他是虔诚的基督徒,所以妻子最好也是基督徒。正在冯玉祥一筹莫展之际,符合他条件的人出现了。冯玉祥在北京当陆军检阅使时,常到教堂做礼拜,李德全当时正在教会工作。一次。李德全在台上讲话,冯玉祥在台下。李德全声音洪亮,内容富有逻辑,给冯玉祥留下深刻印象。李德全有位堂姐,她丈夫是外交部次长,认识冯玉祥,便将李德全介绍给冯玉祥。1924年,冯玉祥与李德全结婚,婚礼在通州兵营礼堂举行。李德全披白头纱,冯玉祥穿官服。喜宴每桌都是四菜一粥,四菜为炒鸡蛋、素炒豆腐、肉片炒白菜、半只烧鸡,一粥为小米粥。[1]

冯玉祥的部队离开通州兵营之后,此处几经易主。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通州全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迁到此处。1948年12月至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一直设在此处,毛泽东的贴身秘书黄云峰担任局长。在此期间,第二次国共内战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全部重要号令、部署都从此地发往战场,并在此地存档。[1]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迁到北京西山。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迁至此处,不少抗美援朝战争的伤员在此接受治疗。其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六三医院也曾设在此处多年。1980年,此处转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卫生研究所使用,此后这里对外出租,其中一部分租给通州区私立陶情中学使用,后来私立陶情中学停办。[1][3]

2001年9月,通州兵营旧址成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3]

建筑

此处营房兴建于1922年至1923年间,建筑布局采用仿中国古建筑四合院式,南向一进院落附带东、西跨院。整座营房共设有宿舍86间、礼堂8间以及钟警楼、演兵场等等建筑。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是钟警楼,礼堂与钟警楼相对,东西配房各10间作为宿舍。东、西跨院各设有营房3排,每排10间。当年,该营地还建有培德学校分校,负责教育官佐眷属及其子女。这座兵营是北京市唯一完整保存原貌的旧兵营建筑。[1]

钟警楼是集钟楼、警楼、阅兵为一体的建筑,非常独特。钟警楼分为三层,高15米,进深两间,四角攒尖顶。一层是无梁券顶通道。二层分为里间和外间,外间两山设有券窗,在窗前可瞭望东、南、西三面的情况;进入券门可到里间,里间为警卫值班室,两面设有瞭望孔。三层顶悬大钟,敲钟可以报时、报警,四壁设有圆券孔。楼顶上立有旗杆。二层前方设有平台,平台有龛式矮墙护栏,可作为阅兵台,两侧有砖砌台阶可登上该平台。[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