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佛舍利塔,是藏传佛教常见的佛塔,藏地称呼为“曲登”(藏語:མཆོད་རྟེན་,威利转写:mchod-rten);主要流传于南亚的印度、尼泊尔,中国的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直接来源于印度的窣堵坡。
介紹
覆钵式塔的造型与印度的窣堵坡基本相同。覆钵式塔的造型在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中就又出现,早期流入西藏,再从西藏流传至其他地区。随着卒塔婆在中国逐步演化为中国的宝塔,印度的卒塔婆也在不断演化,并在元代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再一次传入中土,并开始大量在汉民族地区出现。
覆钵式塔是一重实心的建筑,供崇拜之用。被用作舍利塔,还可做僧人的墓塔。其形体大小不一,中国现存最大的覆钵式塔是建于元代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寺)白塔。除此以外还有北海公园的永安寺白塔。而香泥小塔也都是喇嘛塔的式样。
結構
覆钵式塔的基本结构相同,有八种不同的风格。塔的每层结构都表达着一种宗教意义。覆钵式塔基本都是由四部分组成,从下向上分别是:
- 基座:有圆形、方形、八角形、多角形,其中圆形很少见,山西代县圆果寺里的覆钵式塔即是圆形几座。最多见的为方形,采用须弥座式建造,即通常是方形或亞字形折线式束腰。在基座半腰部位雕有伏莲或仰莲,有的还有狮子。多角形的基座是方形的折角,每个转交折五个尖角。基座上多有台阶,称为“金刚圈”,用以承托塔身。
藏式喇嘛塔的基座很宽大,有的开辟为房间,用于存放物品或居住喇嘛。
- 塔身:也成为塔肚子、覆钵、覆钵丘,形如倒扣的钵,因此得名。有的塔在塔身上开有佛龛,称为眼光门。塔身多是圆肚,也有做出棱角,内蒙古无神奇乌审召塔就是八角形的,这种样式多见于尼泊尔。
- 塔脖子:又称为相轮,因叠成圆锥形的相轮最多有十三层,所以也叫“十三天”。塔脖子有的短粗,有的细长,一般都砌出奇数(七、九、十一、十三)条线条,也有的做成象征性的光面。
- 塔刹:由伞盖和宝刹组成。伞盖位于十三天的上部,通常包括华盖和流苏,也有采用天地盖的造型。宝刹的形制有三个系统:日月刹、金属高刹、宝珠刹。
塔脖子和塔刹象征着佛的头部,巨大的塔身蕴含着深厚的佛教内涵。
覆钵式塔列表
参见
外部链接
大法王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北京地区的藏传佛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