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英斌(1894年6月9日—1960年5月4日),字宪章,辽宁沈阳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生平
早期生涯
上蒲河平罗堡初级小学、奉天高等小学堂、奉天陆军小学堂、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毕业。1918年9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毕业,分发山西陆军服务。历任山西陆军第十团见习,山西学兵团(团长荣鸿胪)第二学员大队大队附等职。后任直隶陆军行营军官教育团教官,陆军行营保卫团参谋,陆军讲习团大队长等职。1923年10月,任北京政府陆军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孙岳)司令部参谋,该旅步兵第三团(团长徐永昌兼)团附、代理团长等职。1924年11月,任国民军第三军(军长孙岳)司令部参谋主任。1925年4月,任中央暂编第四师(师长何遂)暂编第一混成旅(旅长徐永昌)司令部参谋长,随军入陕作战时任暂编第一师(师长徐永昌)步兵第一团团长等职[1]。1927年1月加入东北军,任镇威军(总司令张作霖)第三、第四联合军团(军团长张学良)司令部参事,随部参加与晋绥军和国民革命军的作战。1928年初任安国军(总司令张作霖)第五方面军(总指挥张作相)第十一军(军长富双英)第五十二旅旅长,同年春任陆军步兵第三补充旅旅长,同年7月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张学良)部陆军步兵第五旅旅长[2]。
1929年8月,中东路事件发生,任防俄第二军(军长胡毓坤)陆军第五旅旅长,率部与苏联远东红军在满洲里作战。1930年9月,任东北陆军第一军(军长于学忠)步兵第五旅旅长,率部入关参加中原大战,战后驻军平津地区。1931年春任陆海空军副司令(张学良)行营驻北平独立步兵第十一旅旅长,下辖631、632、633三个团[3]。1931年7月,石友三部发动反蒋介石战争,任剿赤军北路集团军(总司令张学良)第一集团军(指挥于学忠)陆军独立第十一旅旅长,率部参加讨逆作战。同年9月,九一八事变后,随东北军入关。1933年春,任陆军第五十七军(军长何柱国)第一一一师师长,率部参加长城抗战。战后率部转隶陆军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任该军副军长兼第111师师长[4]。1934年12月奉命人庐山中央训练团受训,结业后返回原部队,仍任鄂豫皖边区剿匪总指挥张学良部陆军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副军长,兼任第一师师长,率部参加参鄂豫皖边区红军及根据地的围剿作战。1935年4月,任陆军少将军衔。1935年8月,任西北剿匪总司令(张学良代理)部第五十七军军长,兼任陆军第一一一师师长,剿匪军第二路军第七纵队司令官,率部参加对陕北红军及根据地的围剿作战。直罗镇战役中,不敌彭德怀率领的红一方面军。1935年11月26日毛泽东用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的名义,亲自起草了一封《致东北军五十七军军长董英斌的公开信》,随释放的东北局被俘军官散发回东北军,大意是“十一月二十一日之役,足下亲率四师之众,葫芦河边,老人山上,望远镜中,自当历历在目。百〇九师一上战场全军覆没,贵军长亦不得不星夜潜逃,不逃则已,一逃二百余里,暂借合水聊定惊魂。”战败后董英斌被免去军事主官职,任西北剿匪总指挥张学良部高级参谋。1936年1月,加入张学良倡导的“抗日同志会”,调任东北军长安军官训练团第三期教育长[5]。
1936年7月,被授予国民革命军誓师十周年纪勋章,1936年10月,任陆军中将军衔。同年底参与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任西北抗日联军临时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兼参谋团成员(团长何柱国)[6]。事变后被南京国民政府发表任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因病未赴任,同年春脱离部队寓居北平[7]。
抗日战争期间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3月,保送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学习,1940年4月,毕业。调任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主任,负责云南后方军需后勤事宜。1942年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部副参谋长(参谋长郭寄峤)。1943年11月,任冀察战区总司令(蒋鼎文)部副总司令等职。1944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副司令长官。1945年3月,任第十战区司令长官(何柱国)部参谋长等职[8]。
第二次国共内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军事委员会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参谋长等职,协助接收东北事宜。1945年10月,被授予忠勤勋章,1946年5月,被授予胜利勋章。1946年7月,改任国民政府东北行辕(主任卫立煌)参谋长。1948年春,当选为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8月,被国民政府发表任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任东北剿总政务委员会委员,未予赴任,后因病留居南京[9]。
晚年
1949年3月赴台湾,后入台湾革命实践研究院学习,任台湾行政院政治设计委员会委员,中华民国国防部东北游击小组委员等职。1960年5月4日,在台北荣民总医院逝世。著有《抗日战争回忆录》、《中原会战检讨》等。台湾出版有《董英斌将军哀思录》等[10]。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