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5′08.8″N 121°11′01.9″E / 24.919111°N 121.183861°E / 24.919111; 121.183861
草湳坡,原稱草湳陂,今日多稱為埔心(四縣客家話:buˊ ximˊ),臺灣桃園市楊梅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東部偏南。相較今日行政區,其範圍涵蓋瑞塘里、永平里、埔心里、仁美里、光華里、金龍里及四維里[1][2]。
傳統世居人口組成為「惠州海陸閩籍鄭氏家族」、「潮州閩籍黃氏家族」、「潮州福佬客王氏家族」、「潮州福佬客沈氏家族」、「惠州海陸客家彭氏家族」、「惠州海陸客家戴氏家族」、「惠州海陸客家莊氏家族」、「惠州海陸客家葉氏家族」等各氏宗族,現屬閩南人、福佬客、客家人混合地區。
地名
草湳坡原稱「草湳陂」,係位於高山頂和店子湖兩座台地之間的一處低窪地。「草湳陂」為閩式地名,草湳坡地區屬於閩南人、福佬客及客家人混合區域。早年開墾的閩南人、福佬客及客家人,為適應當地的環境來農作,便築堤成埤塘貯水,用來灌溉農田,但也造成排水設計不良,使水草叢生,周圍土地溼軟而泥濘難行,故得此名[3]。
歷史
在台灣清治末期到日治初期,草湳坡地區為一街庄,稱為「草湳陂庄」,隸屬於竹北二堡。該庄北與高山頂庄為鄰,東北一小段與宋屋庄為鄰,東與安平鎮庄為鄰,南邊為矮坪仔庄,西邊為頭重溪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設置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桃仔園廳。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改名桃園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隸屬不變。1920年(大正九年),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並改名為「草湳坡」大字,隸屬於新竹州中壢郡楊梅庄,大字下有「草湳坡」、「埔心」小字名[4]。1941年,楊梅庄升格為楊梅街。
戰後楊梅街改制為楊梅鎮,隸屬於新竹縣,大字亦改制為里。1948年,草湳坡與南鄰矮坪子合併且重劃分成瑞塘、埔心两個里。1950年桃、竹、苗分治,楊梅鎮改隸屬於桃園縣。2010年8月,楊梅鎮因人口達15萬而改制為楊梅市。2014年12月,桃園縣升格為直轄桃園市,楊梅市改制為楊梅區。
因人口增加,兩個里已拆分為八個里,其中1998年自瑞塘里分出的瑞坪里範圍與傳統的矮坪子地區相近,其餘七里屬於草湳坡地區。
交通
國道1號又稱「中山高速公路」,是台灣西部兩條縱向高速公路之一,大致以北北東-南南西走向經過草湳坡地區西北角,境內未設交流道,北側最近的是位於東北方縣道114號交會處的中壢交流道,南側最近的是位於大金山下地區省道台1線交會處的楊梅交流道,由此等進入可快速前往台灣南北各地。
省道台1線又稱「縱貫公路」,是台北至屏東楓港的傳統幹道,大致以東北—西南走向經過本地區,向東北可前往中壢、桃園、龜山、新莊等地,向西南轉西可前往楊梅市區、新豐、竹北、新竹等地。
鐵路則鄰高山頂台地之山腳,一路由大同里、楊明里、梅溪里至永平里後,東行轉折向東北,繼續行經四維里、仁美里、埔心里至金龍里後,自此離境。而當地唯一火車站則位居埔心里、仁美里之交界,每日僅停靠區間車載客。2012年1月17日發生臺鐵埔心平交道事故,使北上的太魯閣號列車撞上大貨車後,最後撞向埔心車站的站場內才停止。臺1線的海拔最高點位於桃園市楊梅區埔心里(43.5K處),標高181公尺。
埔心地區
在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埔心只是草湳陂庄內兩大聚落之一。1908年,在縱貫鐵路中壢、楊梅兩車站間增設一車站,名為「安平鎮」招呼站。最初站址的確位於草湳陂庄東鄰安平鎮庄內。其後因火車上坡不易,站址遷至草湳陂庄東北部,但名稱未變。其後車站名稱隨著安平鎮改名為平鎮而稱為「平鎮」驛(車站),因此當地常被誤解為平鎮管轄。1955年,才改依地名而稱為「埔心」車站[5]。
由於車站位於埔心里內,後來亦以埔心為名,並且逐漸帶動附近地區的發展。影響所及,今日「埔心」二字有時會被用來指稱整個草湳坡地區,甚至包括南鄰矮坪子地區。
學校
參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