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 中的醫學内容
仅供参考 ,並
不能 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请咨询专业人士。詳見
醫學聲明 。
经络 在中医 认为是人体中联络脏腑 与溝通肢体,运行气血通路,「經絡」主幹者为经脉 ,「經絡」分支者为络脉 。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人的生机,靠的是气血的维护与营养。神采奕奕,容光焕发,说明的是人的气血旺盛,平衡,运行通畅。气血的补充靠的是精髓的产生,精亏髓亡,死期可知。精髓的产生又与脏腑的功能相联系。经络的记载详见于《内经 》和《难经 》,此前则有汉墓出土的《脉书 》。
經絡的相關研究
據《漢書 ·王莽傳》所述,東郡太守翟義 造反事敗,被誅連三族,而逃脫的餘黨王孫慶 則於公元16年被捕後,被王莽下令作活體解剖。據記載:「翟義黨王孫慶捕得,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臟,以竹筵導其脈,知其終始,云可以治病。[ 1] 」中醫以竹片插入活體後,只發現血管,卻與經絡不相吻合。據講中醫從此放棄解剖人體來尋找經絡[ 2] 。
1960年代北韓金鳳漢事件
1963年,北韓一位名為金鳳漢 的醫師,在《北朝鲜医学科学院杂志学报》(Journal of the DPRK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第5期上发表了长达40页、题为《论经络系统》(On the Kyungrak system)的论文,宣稱找到了經絡,並將之命名為「鳳漢管」(Bonghan duct)和「表層鳳漢小体」(Bonghan corpuscle)。1962年2月金鳳漢因此獲得朝鮮藝術與科學貢獻的最高人民獎章。
此次發現震驚全球醫學界;大阪市立大学医学部副教授藤原知組織了研究小組,進行重組回溯性實驗研究,但經過大量實驗之後並未發現「鳳漢管」和「表層鳳漢小体」的確實證據;奥地利的组织学权威Von Kellner G在同類研究之後,指所謂的「鳳漢小体」只是一种胚胎发育期残留下来的小器官,不可能有所谓的经络功能[ 3] 。1966年金鳳漢在發表第五篇經絡研究報告後失蹤,他主管的經絡研究所也關閉了。
近年有研究支持金鳳漢的发现,[ 4] 主要集中在南韩。[ 5]
1989年祝总骧的發現
他们运用电子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声学和形态及动植物等多种学科检测和独特的实验法,准确地揭示人体经络线的分布位置,证实了古典经络图谱的高度科学性和客观存在。以后又提出“经络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立体结构的调控系统”的理论 [來源請求] 。写成专著《针灸经络生物物理学-中国第一大发明的科学验证》(北京出版社,1989)
1998年費倫小組的發現
经络图的示例
经络图的示例
在1990年代,在中國大陸政府的推動下,上海 復旦大學 成立一個研究小組,嘗試對經絡進行系統研究。
費倫教授是一個精於分子物理學的化學家,採取了非西方醫學主流的做法,首先放棄遵從西方生理學對人體的理解,而將經絡視為一種所謂「虛擬組織」的新式組織,直接用分子生物學的技術去分析經絡附近的組織。在此研究之前,天津一個研究小組曾經發現,針刺入穴位時,會使穴位周圍產生大量的鈣離子。據此,費倫小組判斷穴位附近,應該存在可以隨時釋放鈣離子的鈣庫。小組於是用核磁共振 ,觀察對活人腿上「胃經」的「地層」施針過程,同時對另一條人腿進行同步解剖,企圖了解人腿經脈結構。
結果發現,小腿上胃經穴位的「地層」停針之處,均在腓骨 與脛骨 之間的骨間膜 上。骨間膜 是一種締組織,西方主流醫學對它的了解,僅止於它連結人體組織的功能。小組割下該片骨間膜,送到實驗室進一步研究。小組用質子加速器分析,發現鈣、磷、鉀、鐵、鋅、錳、鉻等金屬離子,而穴位上的離子含量,比非穴位高出四十到兩百倍不等。小組接著分析該片骨間膜的結構,發現「它是由三條膠原纖維構成纖維條,再由五條纖維條捲成一束,數量繁多的這種線束結成片狀」。小組認為這種類似光纖維的膠原組織,便是經絡的物理基礎[ 6] 。
研究小組在中國大陸的《科學通報 》1998年3月號上,發表一篇名為《經絡物質基礎及其功能性特徵的實驗探索和研究展望[ 7] 》的名文章,展示相關的研究結果。小組並在2000年應邀在世界衛生組織 的「傳統醫學研討會」中發表成果[ 8] ,也在2001年「兩岸中醫藥研討會」中發表。
2005年丁光宏小組的發現
此後,上海 復旦大學 力學與工程科學系講師丁光宏 ,聯同沈雪勇 、姚伟 、党瑞山 、杨静 、陈尔瑜 等科研人員,對經脈附近的血管、流體力學現象進行研究。小組發現人體內的毛細血管 雖然一般呈不規則分佈,但在穴點附近的毛細血管卻呈平行線狀,而且平行於經絡。小組進行流體力學計算,發現只要在相鄰的穴位間有一定壓力差,在人體的經絡中就會形成管線毛毛細血管間的組織液流場[ 9] 。小組就此研究組果,在《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1期上,發表了名為《组织液定向流动的动力学机理与人体经络现象[ 10] 》的文章。
2007年德國的研究
美联社 的2007年9月24日报道,德国 使用1100名腰痛病患进行针灸和“假针灸”(即把针扎进皮肤,但不像真的那么深、不扎在穴位上,也没有用手推动或转动。)对比试验,发现腰痛情况好转的人,针灸组有47%,假针灸组有44%,传统疗法组有27%。其共同作者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教授安德瑞斯(Heins Endres)说:「针灸对慢性腰痛是极有前途和效果的治疗选择,病人不仅经历疼痛大幅减轻,由腰痛引起的残障和不良生活质量,也有改善。」[ 11] 此實驗結果認為穴位、经络并不对针灸效果产生统计学 意义上区别。
福州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的自由基研究
福州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饶平凡教授以及同事刘树滔教授、周建武教授、柯李晶博士、郭静科博士等人通过对自由基染色的方法,在大鼠腹壁肌层上显示出和腹部中线脂肪 重叠的一条线、左右两条平行线、和右侧一条平行线。文章作者认为这表现出的是任脉、肾经、胃经、脾经。[ 12]
这些作者又在在单纯性肥胖大鼠的穴位上涂抹TAT-SOD 融合蛋白质软膏,认为这样可以透过皮肤进入细胞清除底下组织的自由基(假设,未被文章证实)。文章报告称这样做的疗效和针灸相类似。[ 13]
李定忠经络电磁场效应研究(1950年代-2020)
李定忠、李秀章教授团队从物质、能量和信息角度,采用现代声、光、电、热、磁、核素标记、量子及化学离子检测方法,遵从经络特征和规律,结合临床实践进行经络研究。历经60余年的毕生研究成果包括经络专著6本、科技进步奖14项、国家七五、八五经络研究课题验收、9项科技创新及包括磁电经络疏导仪、经穴磁疗特型磁体磁片、低阻磁钅是针的多项发明专利。研究发现:
可见经络现象
可见经络现象—循经皮肤病(至1991年,自然显示与经络吻合:315例、423条)
先天性循经皮肤病证实基因决定经络的存在(至1991年,76例,169条)
先天性循经皮肤病证实经络理论来源的可靠性
生理性循经感传与内脏病体表循经反应均证明经络没有绝缘的边界
循经皮肤病组织学检查证明经络的物质基础是综合组织体系,无独特的组织结构
经络具有多种“量子”特征
初步分析,经络有6项内容与量子、微波特征相似或相关:
1) 波粒二象性 2) 驻波特征 3) 不确定(动态平衡)性 4) 多种对称性 5) 光子循经运行规律 6) 电磁场效应
研究方法及手段包括:标记物为131碘马脲酸钠的经络核素检测、 超导量子干涉仪在零磁空间实验室进行人体经穴检测、人体体表超微弱冷光信息研究、γ闪烁照相技术、脑磁图、核磁成像等。
经络电磁场效应
阴阳、表里、信息激发先后和左右对称制约等智能调控的特征。
经穴有特定的脑功能定位。
表皮挑治与针灸深刺在脑部反应有同等效果
经络的智能型程序化调控是离不开大脑生理和心理活动 实际上大脑的生理活动同时对应产生声、光、电、热、电磁波、振动等多种物理能量信息,通过经络体系作用于人体各部位,这些作用都是双向的。同时人体各部位的生理活动,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机制再作用于大脑,影响大脑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这些作用和影响的调控因子,既有经络体系物质-能量-信息流的传输,又是细胞群落进行信息交流的快速通道;也是脑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传输过程。
导弹追踪自寻的式气至病所调整机制
基因程控如计算机按基因固有程序调整
自主神经中枢参与经络周期性定时定位反应
经络调整微观层面的变化
特定的弱电场可抑制或激活钠、钾、ATP酶和钙离子通道等蛋白,脉冲电磁场可促成纤维细胞的DNA合成、RNA转录和干细胞的再生,不同波形的脉冲电磁场对组织再生有加速、抑制或提前分化等不同效应。实验证明:经络自控机制的存在,为某些先天病、遗传病的有效治疗提供佐证。
气血运行如环无端的科学实质与经络环
1973年,应用低频电脉冲刺激经络敏感人井穴,激通全身环形电导通道。
1983年,经瑞典诺贝尔奖金评委会委员(Norden Strom)研究证实体内确实存在环形闭合电路,与张长琳研究的耗散结构图基本一致。
[ 14]
現代對經絡的各種假設
西方主流醫學界
由于经络尚未得到解剖学 上的证实,因此西方主流医学 界认为经络是不存在的。因此,針灸 的功效没有确定的现代医学解释。
对于电生理学的解释,一篇2008年的综述认为此类研究质量差且证据不足支持论点。[ 15]
新西兰人马克·哈拿说,中医认为马有胆经,但解剖学上马无胆囊 ,称这是和體液學說 一样的哲学式医学思想。[ 16]
英國學者李約瑟
英國學者李約瑟 則在《中國之科技與文明──針灸:歷史與理論》提出,經絡系統像是「放射狀毛細血管」的概念。也有學者發現經絡循行線上的電阻 較低。 [來源請求]
参考文献
^ 王莽與王孫慶記公元一世紀的人體刳剝實驗 (PDF) . [2008-01-07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6-10-04).
^ 《人體使用手冊 》 (2007年1月版,第53頁)
^ 「針灸中國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8-04-30.」網站文章:《勿忘金鳳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uburn university newsroom: published in 12/01/2016 by Charles Martin: Auburn scientist discovers microstructure of primo-vascularsystem, revealing possible foundation of how acupuncture works
^
Chikly, Bruno; Roberts, Paul; Quaghebeur, Jörgen. Primo Vascular System: A Unique Biological System Shifting a Medical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 January 2016, 116 (1): 12–21. PMID 26745560 . S2CID 3809039 . doi:10.7556/jaoa.2016.002 .
^ 《人體使用手冊 》 (2007年1月版,第55-63頁)
^ 經絡物質基礎及其功能性特徵的實驗探索和研究展望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1-12-19.
^ 《人體使用手冊 》(2010年10月第四版45刷)
^ 《人體使用手冊 》 (2007年1月版,第59頁)
^ 组织液定向流动的动力学机理与人体经络现象 (PDF) . [2018-06-21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8-06-22).
^ 哪里来的穴位?哪里来的经络?快看德国最新研究报告 . [2007-09-2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8-01-27).
^ Guo, Jingke; Liu, Shutao; Cheng, Xi; Zhou, Jianwu; Ke, Lijng; Chen, Xiaochao; Lin, Yanyun; Rao, Pingfan. Revealing acupuncture meridian-like system by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visualization. Bioscience Hypotheses. 2009-01, 2 (6): 443–445. doi:10.1016/j.bihy.2009.07.005 .
^ Guo, Jingke; Chen, Yue; Yuan, Bin; Liu, Shutao; Rao, Pingfan. Effects of Intracellular Superoxide Removal at Acupoints with TAT-SOD on Obesity.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 2011-12, 51 (12): 2185–2189. doi:10.1016/j.freeradbiomed.2011.09.036 .
^
[1]李定忠《经络现象I》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日本雄浑社,1984.
[2]李定忠,李秀章,傅松涛《中医经络理论与实效的现代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4-125.
[3]李定忠,李秀章,傅松涛《中医经络理论与实效的现代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1.
[4]傅松涛,曲少云《脑中的世界》华文出版社,2003,80.
[5] 李定忠,李秀章,傅松涛《中医经络理论与实效的现代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 117.
[6] 李定忠,李秀章,傅松涛《中医经络理论与实效的现代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3-167.
[7]李定忠,李秀章《中医经络探秘》(上)解放军出版社,2003,37-39.
^ Ahn, Andrew C.; Colbert, Agatha P.; Anderson, Belinda J.; Martinsen, Orjan G.; Hammerschlag, Richard; Cina, Steve; Wayne, Peter M.; Langevin, Helene M.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acupuncture points and meridians: a systematic review . Bioelectromagnetics. May 2008, 29 (4): 245–256. ISSN 1521-186X . PMID 18240287 . S2CID 7001749 . doi:10.1002/bem.20403 .
^ S, Jason; Says, Ers. ACC and Acupuncture . Honest Universe. 2014-08-25 [2017-01-14 ] .
外部連結
中医学 医学文献 医师与药学家
扁鹊 (前401—前310)
华佗 (140—208)
張仲景 (150—219)
皇甫谧 (215—282)
董奉 (200—280)
葛洪 (283—343)
孙思邈 (581—682)
王惟一 (987—1067)
钱乙 (1032—1113)
唐慎微 (约1056—1093)
宋慈 (1186—1249)
陈自明 (1190—1270)
危亦林 (1277—1347)
谈允贤 (1461—1554)
张锡纯 (1860—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