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0′23″N 121°00′14″E / 24.839589°N 121.004025°E / 24.839589; 121.004025 (Zhubei)
此条目的主題是台灣當今的竹北市。关于日治時代的竹北,請見「
竹北庄」。
竹北市位於臺灣新竹縣西北部,南以頭前溪與新竹市為界,為新竹縣縣治所在地。全市面積約為46.8341平方公里[5]:83,人口約有22萬人[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有4千7百人,是新竹縣人口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2],亦為臺灣人口第二多、人口密度最高的縣轄市[3]。竹北市的最早前身是1941年合併六家庄、舊港庄設立的竹北庄[6]:56,庄名源自當地位居新竹市之北端[7]:166,1946年將竹北庄改制新竹縣新竹區竹北鄉[6]:56,1950年裁撤區署,直隸新竹縣,1982年縣市分治,新竹市升格為省轄市[6]:56,1988年因新竹縣政府遷設於該地,改制為縣轄市[6]:57[7]:167。
由於位居頭前溪以北的新竹平原地帶,早年開墾時即隨著溪南的竹塹街市發展,成為主要農業生產區域,且因平原面積比例較高,為新竹縣重要的米倉。隨著縣治遷設於該地後,工商業逐漸聚集,人口成長迅速。其東境一帶因高鐵新竹站、台鐵六家車站的興設及竹科生醫園區的開發進駐,成為新興住宅區,西境一帶則仍屬主要的水田稻作產區。而在擁有縣治地位的條件下,也帶動竹北市的文教資源成長,因此,境內有演藝廳、縣史館、美術館、陽明交大客家學院、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等文教設施[6]:54-55。
歷史
竹北市名稱由來,係由於1941年,為擴大新竹市而進行街庄合併,同時考慮在光緒年間設置的新竹廳分為竹南與竹北兩堡,加上以新竹市為中心,該地位於新竹市之北端,故改名為「竹北」[12]。
竹北市在十八世紀之前,屬於平埔原住民的道卡斯族竹塹社以及眩眩社的獵場[12],當時的原住民族雖然已有粗淺的農耕技術,但由於早期的頭前溪與鳳山溪未經整治,在每年春夏兩季帶來的大量降雨之下,經常發生氾濫,受到前述自然環境的因素,致使竹北市早期不利進行農耕,人類活動並不活躍[6]:31。
1624年,荷蘭軍隊自澎湖縣轉往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並建立殖民地,展開對臺灣的殖民統治。1646年4月底,荷蘭軍隊為確保竹塹一帶的治安與北路轉運的暢通,派遣加斯曼(Gerrit Casman)士官的軍隊前往竹塹溪長期駐紮,但由於當時的荷蘭軍隊不習慣新竹地區的風土,近一半的士兵於短短數個月內病死,因此荷蘭軍隊於數個月後立即召回駐紮竹塹溪的軍隊。荷蘭在臺的勢力於郭懷一事件爆發以後,逐漸衰弱,許多原住民聚落包括竹塹社開始轉為對抗荷蘭人。1657年9月13、14日,荷蘭軍隊從熱蘭遮城出發北上,依序對淡水(今新北市淡水區)、八里坌(今新北市八里區)、南崁(今桃園市蘆竹區)、竹塹等拒絕參加地方議會的平埔族部落進行武力征伐,是次軍事行動對竹塹社造成嚴重損害。但竹塹社的先民仍持續重建村落,繼續威脅荷蘭人在附近的統治,使得荷蘭人在1659年秋季又再次對竹塹社發動征伐,將竹塹社的房屋完全燒毀[6]:33-34。
1662年2月,荷蘭人向率軍攻臺的鄭成功軍隊投降,鄭成功入臺後,將普羅民遮城改為東都明京,展開鄭氏在臺灣的統治[6]:34。1664年後,鄭經提升天興、萬年二縣政治層級,天興縣改為天興州[7]:164。1681年,鄭經死後,其子鄭克塽即位。明鄭為防守雞籠而派兵修復雞籠舊城、屯駐重兵,透過陸路運輸兵餉,徵用當時的平埔族轉運糧秣,但也導致雞籠、淡水、南崁、竹塹、後壠、新港仔、蓬山等七個平埔族社聯合起義反抗,明鄭派遣軍鎮壓,部分竹塹社與眩眩社的居民不敵鄭軍,拋棄原居住地並逃往十八尖山與客雅山等山丘躲藏[6]:35。
1683年,鄭氏降清。翌年(1684年),臺灣被納入清國版圖,改為福建省臺灣府並設有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等三縣,由於竹北位於新港溪以北,故屬諸羅縣。但由於官府人力薄弱與行政效率不高,致使官府無法有效統治濁水溪以北的區域[6]:35。1721年,朱一貴事件爆發,鎮壓民變的清軍藍廷珍之族弟藍鼎元觀察到清朝政府在對臺統治上的缺陷,因此向清朝政府提出增設行政機構的主張,清朝政府遂於1723年設置彰化縣,彰化縣為舊虎尾溪以北之區域,故竹北屬彰化縣[6]:36。1732年,大甲溪以北地區劃分至新設置的淡水廳,竹北再改屬之[7]:165-166。在淡水廳治時代,包括隸屬城外東廂之斗崙、八張犁、六張犁、鹿場、蕃仔寮、隘口等庄,隸屬城外北廂之麻園、頂溪州、新庄仔、白地粉、溪埔仔、崁頂、鳳鼻尾、鳳山崎等庄,隸屬城外東北廂之新社、豆仔埔、蕃仔坡等庄,以及隸屬城外西北廂之船頭下溪州、魚寮等庄,均屬於今日竹北市的轄區。1876年,設新竹縣並分為竹南與竹北兩堡[12][7]:166。
1895年,臺灣納入日本版圖,分三縣一廳,竹北地區隸屬臺北縣新竹支廳。1897年6月,改三縣為六縣,屬新竹縣,一部分屬新竹辦務署,一部分屬新埔辦務署[6]:55。1898年6月,改三縣三廳,屬臺北縣新竹辦務署[7]:166。1901年,全臺分二十廳,竹北地區隸屬新竹廳,一部分屬廳直轄舊港區,一部分屬廳直轄六張犁區,一部分則屬新埔支廳紅毛港區[6]:55。1920年,地方行政改革,廢臺灣西部十廳,改為五州,竹北地區隸屬新竹州新竹郡,一部分屬舊港庄,一部分則屬六家庄。1941年10月1日,六家庄將頭前溪以南區域併入新竹市,其餘部分則與舊港庄合併改稱「竹北庄」[6]:56。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1946年,地方制度變革,竹北庄改為「竹北鄉」,屬新竹縣新竹區[6]:56。1950年,裁撤區署,設為新竹縣竹北鄉,下轄斗崙村、鹿場村、東平村、中興村、隘口村、東海村、十興村、竹北村、竹仁村、竹義村、番坡村(今泰和里)、新社村、新國村、聯興村、麻園村、溪洲村、白地村、新庄村、新港村、舊港村、大義村、尚義村、崇義村、大眉村等24個村。1953年,行政區域微調,舊港村改隸新竹市,並將大眉村北側的松柏林地區設置松林村並劃入紅毛鄉(今新豐鄉)[6]:56。1988年,新竹縣政府遷治於竹北鄉,竹北鄉成為縣治,遂改制為縣轄市「竹北市」[6]:53。之後境內里數歷經三次變更[註 1],至2017年起,竹北市共轄31個里[6]:57,721個鄰[12]。
地理
地形
竹北市位於新竹縣西北部,東北連新埔鎮,東與芎林鄉接壤,南與竹東鎮以及新竹市北區、東區為界,西臨臺灣海峽,北與新豐鄉、湖口鄉毗鄰[5]:83[15]。全境地處新竹平原之上,北臨湖口臺地,東南邊為飛鳳山丘陵,平原部分係由鳳山溪、頭前溪與客雅溪沖積而成的沖積扇平原,屬第四紀現代沖積層,其岩層由礫石、砂及黏土所組成。全市海拔最高點位於東南方的犁頭山(海拔高度約180公尺),除此以外其它地區的平均海拔高度均在50公尺以下,整體地勢平坦並略呈東高西低,平原地約佔全市總面積的九成,丘陵地則僅佔不到一成,另外境內有湖口斷層、新竹斷層以及新城斷層等三條活動斷層經過[5]:82-84、101。
水文
竹北市主要河川有南側的頭前溪、北面的鳳山溪,另有豆子埔溪等天然溪流流經該市。頭前溪為新竹縣市內第一大河川,主流上游有上坪溪與油羅溪等兩條溪,並在竹北市內形成與新竹市之間的天然界線[5]:85-86;鳳山溪發源於新竹縣尖石鄉與桃園市復興區交界處的外鳥嘴山西側那結山(標高1,320公尺),自新埔鎮枋寮地區流出後,貫通竹北市中北部並流經番仔陂、貓兒錠等地區,最後於魚寮入海,主要供應農業灌溉用水[5]:89;豆子埔溪屬於頭前溪北岸支流之一,發源於新竹縣芎林鄉東山溪與舊港圳匯合處之淺山地區,沿著鳳山丘陵流經竹北市六家、斗崙等地區並於舊港附近匯入頭前溪出海,主要用以防洪疏濬及農田灌溉[5]:88。另有隆恩圳、六張犁圳(東興圳)、白地粉圳(魚寮圳)等人工溝渠,但隨著都市化的現象、經濟的快速發展,流經竹北市的人工溝渠主要功能已從灌溉逐漸轉為排水[5]:92。由於早年移民沿河岸階地拓墾、修築圳道引水灌田,使得竹北市水資源豐沛,是新竹縣市的重要農業生產地區[5]:84。
氣候
竹北市由於地處北回歸線以北,且位於臺灣平地地區,故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溫變化不大,氣候相對舒適。根據中央氣象局竹北氣象站於1981年至2010年的氣溫統計,竹北市年均溫為攝氏22.6度,月平均最高氣溫為七月的攝氏29.0度,最低氣溫為一月的攝氏15.5度。年平均總日照時數量為1,859.9小時,日照時數以八月的227.7小時最長,二月的99.0小時最短。年平均降雨量為1,718.1公釐,最多為六月的261公釐,最少為十一月的38.1公釐,而降雨量主要集中在五月至八月的梅雨季節以及颱風季節,年平均降水日數約為116天。秋冬以後為東北季風盛行的季節,降雨量逐漸減少,氣溫逐漸轉涼,由於頭前溪下游河谷地形屬由東南向西北呈喇叭狀開啟,氣流在季風盛吹時湧入河谷,受兩岸谷壁約束,致使風力較為強勁,故此時的竹北市常有強風,最高風速可達每秒10.15公尺(即五級風以上)[5]:114[16]。
竹北市
|
氣候圖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
|
英制單位換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華氏(℉)表記 |
降雨總量單位為英吋(㏌) |
|
竹北(1981年至2010年)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温 °C(°F)
|
18.9 (66.0)
|
19.4 (66.9)
|
21.4 (70.5)
|
25.2 (77.4)
|
28.6 (83.5)
|
31.0 (87.8)
|
32.9 (91.2)
|
32.6 (90.7)
|
31.0 (87.8)
|
27.8 (82.0)
|
24.9 (76.8)
|
21.2 (70.2)
|
26.2 (79.2)
|
日均气温 °C(°F)
|
15.5 (59.9)
|
15.9 (60.6)
|
17.9 (64.2)
|
21.7 (71.1)
|
24.9 (76.8)
|
27.4 (81.3)
|
29.0 (84.2)
|
28.7 (83.7)
|
27.1 (80.8)
|
24.2 (75.6)
|
21.2 (70.2)
|
17.7 (63.9)
|
22.6 (72.7)
|
平均低温 °C(°F)
|
12.9 (55.2)
|
13.4 (56.1)
|
15.2 (59.4)
|
18.8 (65.8)
|
21.8 (71.2)
|
24.4 (75.9)
|
25.7 (78.3)
|
25.6 (78.1)
|
24.1 (75.4)
|
21.6 (70.9)
|
18.5 (65.3)
|
15.0 (59.0)
|
19.7 (67.6)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64.5 (2.54)
|
142.0 (5.59)
|
168.0 (6.61)
|
164.0 (6.46)
|
233.0 (9.17)
|
261.0 (10.28)
|
141.0 (5.55)
|
182.0 (7.17)
|
214.0 (8.43)
|
62.0 (2.44)
|
38.1 (1.50)
|
47.7 (1.88)
|
1,717.3 (67.62)
|
平均相對濕度(%)
|
78.1
|
80.4
|
80.2
|
79.6
|
78.0
|
77.6
|
75.5
|
76.5
|
75.1
|
74.3
|
75.1
|
75.5
|
77.2
|
数据来源:中央氣象局[16]
|
人口
历史人口年份 | 人口 | ±% |
---|
1951 | 26,866 | — |
---|
1956 | 30,284 | +12.7% |
---|
1961 | 34,745 | +14.7% |
---|
1966 | 39,228 | +12.9% |
---|
1971 | 44,371 | +13.1% |
---|
1976 | 50,892 | +14.7% |
---|
1981 | 57,119 | +12.2% |
---|
1986 | 60,920 | +6.7% |
---|
1991 | 67,178 | +10.3% |
---|
1996 | 79,431 | +18.2% |
---|
2001 | 92,814 | +16.8% |
---|
2006 | 119,720 | +29.0% |
---|
2011 | 146,826 | +22.6% |
---|
2016 | 176,604 | +20.3% |
---|
2021 | 206,189 | +16.8% |
---|
來源:
- 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 邱彥貴 & 温宗翰 2019,第353-363頁,第五篇·社會篇
|
根據新竹縣政府民政處及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3年底竹北市戶數約8.2萬戶,人口約21.6萬人[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4,611人,是臺灣人口第二多、人口密度最高的縣轄市,也是新竹都會區人口僅次於新竹市東區的第二大行政區,以及臺灣人口密度第二高的縣轄行政區[註 2][3]。市內人口大多集中在東側的竹北與六家等二地區的里內,其中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東平里與新庄里,2023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19,430人與1,295人[1],其中東平里也是新竹縣的人口第一大村里,其他區內人口較多的里包括鹿場里、中興里、竹北里、竹仁里、東興里、十興里、斗崙里等,皆為新竹縣的人口前十大里[2]。
由於竹北市鄰近新竹科學園區,交通較為便利,加上近年各所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的進駐計劃,使得竹北市的城市發展快速,房地產交易極為熱絡,成為人口成長快速的地區之一,由於人口持續大幅度的成長,竹北市人口於2020年8月超越原本人口排行縣轄市第二位的屏東市[17],並於2020年11月20日突破20萬人[18]。
政治
歷任首長
屆次
|
姓名
|
黨籍
|
任期
|
備註
|
1
|
曾清江
|
中國國民黨
|
1988年11月1日-1990年2月28日
|
|
2
|
陳煙標
|
1990年3月1日-1994年2月28日
|
|
3
|
1994年3月1日-1998年2月28日
|
|
4
|
葉芳雄
|
1998年3月1日-2002年2月28日
|
|
5
|
2002年3月1日-2006年2月28日
|
任內當選立法委員
|
6
|
楊敬賜
|
2006年3月1日-2010年2月28日
|
|
7
|
2010年3月1日-2014年2月28日
|
|
8
|
何淦銘
|
無黨籍
|
2014年3月1日-2018年12月25日
|
|
9
|
2018年12月25日-2022年12月25日
|
|
10
|
鄭朝方
|
民主進步黨
|
2022年12月25日-現任
|
|
參考書目:《新修竹北市志》上冊[6]:49[7]:192、193
|
市政組織
竹北市公所是竹北市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縣轄市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竹北市的自治監督機關為新竹縣政府。市長由全體市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竹北市公所並置市政會議,為市政最高決策機構,在市長之下,設有7課4室等11個內部單位及4個附屬機關[21][7]:184。
竹北市民代表會是竹北市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竹北市全體市民立法和監察市政。市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四年,可連選連任。竹北市民代表會共有20位市民代表,分別為第一選區(六家區)9席市民代表、第二選區(竹北區)7席市民代表、第三選區(新社區)2席市民代表、第四選區(豐田區與鳳岡區)2席市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20位市民代表互選產生[22][7]:228。
竹北市為新竹縣議會第一選區,在縣議會37席縣議員中,竹北市共選出12席區域縣議員(不含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議員)。
行政區
現今竹北市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1953年調整行政區域,將大眉村劃分為大眉、松林兩村,同時原屬竹北鄉的舊港村、松林村分別改納入新竹市市域、紅毛鄉(今新豐鄉)鄉域[7]:166,全鄉劃分為竹義村、竹仁村、竹北村、新國村、新社村、泰和村、聯興村、斗崙村、十興村、東海村、中興村、鹿場村、隘口村、東平村、尚義村、崇義村、大義村、大眉村、溪州村、白地村、新港村、麻園村、新庄村等23個村[7]:166-167。1988年10月,竹北鄉改制為竹北市[7]:167。
竹北市共轄31個里[23],其行政區域分布情形為[7]:199-215:
竹北市行政區劃
|
|
次分區
|
里名
|
竹北區
|
斗崙里 |
中崙里 |
新崙里 |
北崙里 |
竹北里 |
竹仁里 |
竹義里 |
福德里 |
泰和里 |
|
六家區
|
東海里 |
十興里 |
東興里 |
北興里 |
興安里 |
文化里 |
隘口里 |
鹿場里 |
中興里 |
東平里
|
豐田區
|
麻園里 |
溪州里 |
新庄里 |
新港里 |
白地里 |
|
|
|
|
|
新社區
|
新社里 |
新國里 |
聯興里 |
|
|
|
|
|
|
|
鳳岡區
|
大眉里 |
大義里 |
尚義里 |
崇義里 |
|
|
|
|
|
|
經濟
農業
- 主要以轉型觀光農業發展為主(經濟蔬菜水果與花卉產業)。
- 西部烏魚產銷班養殖烏魚,並生產烏魚子等高價經濟魚類加工產品。
工業
分佈於竹北市以北沿線聚落
- 舊時產業(以化工、紡織、機械等產業類為主)。
- 近期產業(以電子封裝技術後段製程、精密機械、PCB、模具業類為主)。
- 科技業發展
- 台元科技園區
- 昌益科技產業園區
- 新興重劃區內分佈目前主要以企業辦公室為主。
- 臺灣知識經濟旗艦園區
- 生醫業發展
商業
- 舊市區:泛指博愛街或中華路以西,中正東、西路以北,該區域仍保留著竹北市的傳統商業模式風貌,雖然未有重新規劃,但也成為當地一項特色。然該區域的許多市集仍保有一定之規模,包括都會區難見的許多傳統販售業者與生活化特色飲食,使愛好傳統市集者得以感受傳統市集的街景與傳統式銷售手法與各種小吃餐點的樂趣,在現今的許多城市中當大量改建市集後此種傳統市集並不多見,為當地特有的特色。
- 新興區:泛指重新規劃之重劃區或一二三期地區(或縣治一期、縣治二期、高鐵特定區,依照開發時間的不同順序,名稱並未有正式稱呼之定義,為一般人之稱呼),因新竹縣縣長鄭永金於任內推動規劃之藍圖,將竹北市定位為科技與學術發展之城市,並為維護區域內之居住品質,因此禁止八大行業進駐,因此使得當地其他育樂性之商業活動並不發達,而當地主要之商業活動之發展主要以提供民生必需之商店與量販店為主,及提供新竹地區內許多從業人員休閒飲食類的各種風貌的美食大小型餐廳、休閒咖啡廳及近期盛行之單車活動而有之自行車行與如棒球打擊場、健身、游泳類之運動服務為主要之地區商業經濟模式,主要以休閒、飲食、民生三大類商業模式為主。
- 傳統市集(中正東、西路沿線與博愛街沿線)、近代市集(光明一路與縣政九路沿線)。[24][25]
文化
民俗活動
古蹟與文化資產
截至2020年底,竹北市內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指定的文化資產有四處縣定古蹟、七座歷史建築以及三項一般古物[26]:231-243[27][28],其中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立的采田福地是竹北市歷史最悠久的三級古蹟,也是臺灣少數僅存的原住民祠堂,建築以一條龍狀的三間起厝,屋簷為翹起式燕尾造型,奉祀福德正神以及竹塹社的錢、衛、廖、三、潘、黎、金等七姓歷代祖先[29][26]:235-236。
體育
- 職業球隊
教育
教育發展
臺灣近代化教育,始於1895年日本治臺後,總督府學務部為在臺普遍推行日語,積極推動以語文教育為核心的教育政策,同時停辦清代設立的官方儒學[32]:15。對私設教導漢文的書房,則頒行〔書房義塾規程〕,規定書房除了舊有的教授漢文課程外,另需增設日語、算數等科目[32]:15、17-18。1896年,全臺設立14所國語傳習所,隨後陸續成立分教場[32]:15、18。1898年7月,頒布〔臺灣公學校令〕,廢除國語傳習所(除恆春、臺東、澎湖等3所),改設公學校,陸續在臺各地成立公學校、小學校及教育所等公設學校,積極展開近代化學校的建設[32]:15、18。日本在竹北市一共建立4所公學校,依序是1906年鹿場公學校(今六家國小)[32]:20、1916年樹林頭公學校(今新竹市北門國小)蔴園分校(今竹北國小)[32]:20、1920年中崙公學校貓兒錠分離學校(今鳳岡國小)[32]:20、1939年南寮公學校(今新竹市南寮國小)豐田分離教室(今豐田國小)[32]:21。1920年,樹林頭公學校蔴園分校獨立為麻園公學校,並設立新社分教場(今新社國小)[32]:20。1921年4月,中崙公學校貓兒錠分離學校改隸舊港公學校[32]:21。5月,鹿場公學校改名六家公學校[32]:20。1923年4月,麻園公學校遷至新社,改名新社公學校[32]:20,舊港公學校貓兒錠分離教室改制為分教場[32]:21。1931年4月,舊港公學校貓兒錠分教場獨立為貓兒錠公學校[32]:21。1938年5月,貓兒錠公學校改名扶桑公學校[32]:21。1940年10月,南寮公學校豐田分離教室改隸新社公學校[32]:20。1941年3月,總督府發布〔臺灣教育令改正〕,對臺制定〔臺灣公立國民學校規則〕,將小學校與公學校更名為國民學校[32]:24。4月,六家公學校改為六家國民學校,新社公學校改制並更名為竹北國民學校,扶桑公學校改為扶桑國民學校[32]:24-25。
戰後,臺灣省政府教育處在1945年11月7日公布〔臺灣省各級學校及教育機關接收處理暫行辦法〕,並在教育政策與方針上,以建立三民主義為主要目標,改進各級學校的教育[32]:30。其主要教育行政措施分為調整學校制度、擴增學校數量、充實教育內容、編訂教材、加強社會教育、推行國語教育、培養優良師資、訓練教育行政人員、加強學術研究與改進教育視導等工作[32]:31。為提升教育之普及化,陸續增設中正國民學校、東海國民學校、竹仁國民學校、麻園國民學校、新港國民學校[32]:38。1956年,成立新埔中學竹北分校(今竹北國中),為竹北市最早成立的中等學校[32]:62-63。1968年,實行九年國民教育,初級中學與初級職業學校改為國民中學,列入國民教育的一部分[32]:31、63,國民學校則改為國民小學[32]:38。1982年新竹縣市分治後,縣治遷至竹北市,各項交通建設與研教機構的陸續完成與進駐,人口成長迅速,為解決竹北市學區的學校不足與學童就讀學校的需求,復於1990年代起陸續增設博愛國民小學、光明國民小學、十興國民小學、興隆國民小學、東興國民小學、安興國民小學[32]:38。2014年8月,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分為前九年的國民教育與後三年的高級中等教育,以達成普及、自願非強迫入學、免學費、公私立學校並行、免試為主、學校類型多元及普通與職業教育兼顧的教育目標[32]:31。
各級學校
竹北市現有大專院校三所,分別為國立臺灣大學竹北校區、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竹北校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六家校區[32]:83。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三所,分別為國立竹北高級中學、新竹縣立六家高級中學、新竹縣私立義民高級中學[32]:74-83。私立中小學一所,為新竹縣私立康乃薾國民中小學。其他公立教育機構計有7所國民中學以及17所國民小學[32]:38-61[33][34]。
醫療
竹北市現有五座較大型的醫院,分別是:[35]
交通
竹北市為新竹縣縣治,在清領時期也是臺灣南北交通必經之地。而在竹北市境內的公路運輸,除了有國道一號竹北交流道以及省道台1線、台15線以及台61線,也有縣道117號、市道118號以及縣道120號等三條縣(市)道穿越,另外大眾運輸也包括台灣高鐵、縱貫鐵路、六家線、新竹客運、中壢客運、金牌客運、科技之星、高鐵快捷公車、新竹縣快捷公車以及竹北市免費市民公車等十種,公車路線繁多且班次密集,因此交通運輸相當便捷[36]:340、343。
鐵路
竹北市的鐵路運輸路線主要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以及六家線,境內設有三等站竹北車站以及乙種簡易站六家車站等二處車站[36]:340。
竹北市鐵路始於清領時期。1887年,時任臺灣巡撫劉銘傳向清朝政府奏請修築並起建鐵路,並於1890年完成臺北至新竹段,而該鐵路跨越鳳山溪後,即穿過竹北市並往西南方延伸再跨越頭前溪進入新竹市境內,在竹北市境內原本未有設置停靠站[37]:13[36]:343。
1895年日本治臺之後,認為劉銘傳所造鐵路斜度與曲度過高,較為不安全且不符標準,遂而拆除原有的鐵路並改良重鋪。起初原有臺北至新竹的路段通車,但由於1897年颱風來襲而沖毀跨越鳳山溪的鐵橋,導致鐵路中斷無法通行,臺灣總督府遂於同年9月10日設置「紅毛田臨時停車場」[37]:13,以便旅客在該地下車改搭渡船前往新竹,臨時停車場隨著橋樑在同年12月修復完成後而被取消[38]。直到1902年,大湖口至紅毛田鐵道改良通車後,紅毛田臨時停車場恢復設立並改名「紅毛田停車場」。1920年,紅毛田停車場改名「紅毛驛」[37]:13。1929年,完成紅毛驛至山崎驛(今新豐車站)路段雙軌化。1934年,完成紅毛驛至新竹驛(今新竹車站)路段雙軌化,同時紅毛驛改名「竹北驛」,並改建為磚造站房[38]。竹北驛在日治時期的貨物運輸主要有米、柑橘、龍眼、茶、木炭等貨品,並以柑橘最為重要,係由於新埔鎮為臺灣柑橘生產的重鎮,其所生產的柑橘大多運至竹北車站輸出,使得竹北驛成為當時臺灣最大的柑橘出貨車站,也是新竹地區僅次於新竹驛的第二大貨物集散中心[26]:256[36]:343、345。
二戰後,竹北驛改名「竹北車站」迄今。1955年,竹北車站升為二等乙站。爾後由於竹北快速的城市化,車站周圍高樓林立,對外交通不如以往的順暢,加上隨著中山高速公路在1978年全線通車,公路運輸競爭激烈,使得出入竹北車站的旅客人數逐年減少,營運收入隨之衰退,導致未達設置車站之等級標準,因此在1985年被降為三等站。1987年,竹北車站由於站房老舊不敷使用,故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站房。2011年,配合交通部「兩鐵無縫運輸」的政策,遂於內灣線竹中車站新建一條延伸至高鐵新竹站的支線,設立六家車站,並於同年11月11日通車啟用[37]:27[26]:257[36]:346[39]。2013年7月17日,配合鐵路捷運化建設,竹北車站改建為跨站式車站[26]:256[36]:345[38]。
位於六家地區「高速鐵路新竹車站特定區」的高鐵新竹站是台灣高速鐵路的車站,啟用於2006年,並於翌年(2007年)1月5日開始停靠列車[37]:26。在該車站出站後,可藉由轉乘臺鐵六家車站、公車客運、計程車等交通運輸前往新竹縣市各地,是新竹地區重要的交通門戶[26]:257[36]:346[40]。
公車客運
新竹縣快捷公車是由新竹縣政府規劃的公車系統,於2012年4月2日正式啟用[41],並由科技之星與金牌客運等二家客運公司營運,行經竹北市境內的路線有一號(新竹縣政府至科學園區)、五號(湖口工業區至高鐵新竹站)、七號(竹北市公所至高鐵新竹站)、八號(竹東至竹北,分為行駛中正大橋、興隆大橋等二條)等五條路線[42]。
竹北市免費市民公車是由竹北市公所規劃的公車系統,於2010年9月1日正式啟用[37]:27[43],並由科技之星負責營運60路(六家高鐵線,先經中華路)、61路(六家高鐵線,先經福興東路)、62路(鳳岡線)、63路(新港線)、65路(麻園溪州線,先經溪州路)、66路(麻園溪州線,先經新興路)以及68路(白地尚義線)等七條路線[42][44]。
長途公路客運經過竹北市的路線有新竹至湖口、新竹至新埔、新竹至芎林、新竹至關西等111條由亦捷科際營運之路線,可提供竹北市民以及新竹市、新豐鄉、湖口鄉、芎林鄉、新埔鎮、關西鎮等鄰近鄉鎮市區居民搭乘轉運。另有由金牌客運營運的5700路(台灣好行獅山線)可前往芎林鄉、竹東鎮、北埔鄉、峨眉鄉,以及由科技之星營運的高鐵快捷公車5900路提供高鐵新竹站與竹北火車站的旅客轉運之用[36]:343[42]。
公路
清領時期的竹北市是南北官道往來的要衝,也是進出竹塹地區的門戶,南北往來的旅客商販,都會經過該市與湖口鄉、新豐鄉交界的鳳山崎。淡水廳設治竹塹城後,竹北市對外交通主要透過大官路(或稱「鳳山崎大道」)與小官道等二條官道,其中大官道所經路線與現今的縱貫線極為相近。但清領時期的官道由於缺乏維護,頗為崎嶇難行,加上臺灣西部河川流速快、坡度大,官道在雨季時經常氾濫,因此官道淹水成河時,需要在金門厝義渡、新庄子民渡、竹塹港渡等十個渡口搭乘船隻以渡過大河。直至進入日治時期後,臺灣總督府於1916年完成長約461.7公里的南北縱貫道路,即現今的省道台一線,使得竹北市早期道路狀況不佳的情形得以大幅改善[36]:341-342。
竹北市境內有一條國道高速公路通過。 中山高速公路貫穿該市中部偏東,在縣道120號交會處設有於1996年正式通車的竹北交流道(91),是竹北市對外重要交通門戶之一[36]:342[45]。
竹北市境內有省道三條。 台1線為縱貫公路,在竹北市境內稱為中華路,往南過頭前溪後可前往新竹市以南各縣市海線地區,往北過鳳山溪後可前往中壢區、桃園區、新莊區、三重區等北台灣的大型城市。 台15線為西部濱海公路北段[a], 西部濱海快速公路則是中華民國政府為改善臺灣西部濱海地區的交通而興建的快速公路,兩路線在竹北市境內採快慢車分流的方式共道,並行經竹北市西側沿海地帶,往南由竹港大橋跨越頭前溪後可進入新竹市,往北由鳳鼻尾隧道穿過鳳鼻尾山後可前往新豐鄉、桃園市西部濱海四區[b]以及新北市林口區、八里區、淡水區等地[36]:343[46]。
竹北市境內有縣道及市道共三條。 縣道117號,在竹北市境內由光明六路東二段切割後其南、北兩段分別稱為自強南、北路,該縣道貫通竹北市六家地區,往北由位於北興里的褒忠橋跨越鳳山溪後可前往新埔鎮西側、湖口鄉以及新豐鄉等地,往南由經國大橋跨越頭前溪後可前往新竹科學園區、新竹火車站以及青草湖等新竹市境內的知名地標。 市道118號始於中正西路與長青路交叉口,在竹北市境內由中華路、縣政二路切割後分為三段,由西至東分別為中正西路、中正東路以及中山路,並貫穿竹北市境內最熱鬧繁榮的地帶,往西可由舊港大橋進入新竹市北區南寮,往東可前往新埔鎮、關西鎮以及桃園市復興區等地,最後連接北橫公路(即 台7線)。 縣道120號即光明六路(部分)以及東興路,始於光明六路與中華路交叉口,在竹北市境內以西北向東南走向並串聯新竹縣政府地區、高鐵新竹站以及新竹生物醫學園區,往東可前往芎林鄉、橫山鄉以及尖石鄉等地[36]:343[47]。
郵政
臺灣近代郵政事業始於1885年建省後,係由時任巡撫劉銘傳改革傳統舖遞制度並建立的郵政系統。在日本治臺後,臺灣的郵政系統改由日本引進並取代清朝政府的郵政系統,當時的日軍為了各類訊息的傳遞與簡易的金融活動,遂在臺灣各地設置野戰郵局(郵便局),兼管郵政與電信事業,1895年7月19日則在新竹地區設置第三野戰郵便局[48]。1896年,臺灣總督府廢除第三野戰郵便局,改為新竹郵便電信局,屬於二等郵便局。1921年8月15日,新竹郵便電信局升格為一等郵便局。竹北市的郵務電信原由新竹郵便局辦理,直到1941年6月,正式成立竹北郵便局,是今日竹北郵局的前身[36]:346-347。
二戰後,1949年4月實行郵電分離,全臺灣所有郵電局改為郵局,並加入簡易儲匯金融業務,隸屬於交通部郵政總局臺灣省郵政管理局。1956年,新竹郵局由原本的二等郵局升格為一等乙級局,翌年(1957年)再升格為一等甲級局[48]。1980年,郵政管理局分為北、中、南三區,竹北市郵政業務劃歸北區郵政管理局。2003年1月1日,郵政總局實施公司化,轄下的郵務部門獨立為中華郵政。在竹北市由於經濟發展成長快速,郵政與金融業務隨之大幅成長。截至2020年底,竹北市總計有竹北郵局、中山郵局、博愛郵局、成功郵局、六家郵局、光明郵局、嘉豐郵局等七個郵局據點,以及日興郵政代辦所、高鐵郵政代辦所、中山郵政代辦所、第一郵政代辦所、台元郵政代辦所等五個郵政代辦所[49][36]:347。
休閒旅遊
人文景點
公園
- 文化中心-竹筍公園(文化公園)
- 中央公園
- 主題公園-主題分別是數學、光影、星球、12生肖、宗教、蔬菜、種子、童玩、昆蟲、植物、鳥類及石頭等。
- 縣治一期18座
- 縣治二期15座(兒7公園含竹北伍福宮、兒10公園含文化福德宮、兒24公園含竹北三福宮)
- 福興公園
- 麻園生態公園
- 河濱公園
- 竹北狗狗公園[50]
宗教場所
古蹟與歷史建築
觀光農業景點
- 東興有機蔬菜示範農場(蕃茄、彩色甜椒及各種葉菜類蔬菜)
- 雙園休閒農場(以桃太郎蕃茄為主,牛番茄、嬌女番茄、彩色甜椒為次)
- 佛有緣紅龍果觀光果園(紅、白肉紅龍果)
- 奇美花卉觀光農場(以向日葵為大宗、玫瑰花、劍蘭、向日葵、彩色海竽、百合等為次)
- 拔仔窟烏魚養殖區
- 水月休閒農業區
商圈百貨市集
注釋
參考資料
- 引用來源
- 書籍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