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遺址,是一位在臺灣臺南市新市區大營里的考古遺址。其部分出土遺物現展示於「隆田考古展示室」[1]。
簡介
2000年代,臺南縣政府決定開發公滯十一滯洪池,影響石橋遺址之保存;有關當局於是召開遺址探勘討論會,決議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定,辦理石橋遺址考古搶救計畫。隨後,遺址受滯洪池工程影響部分於2006年10月委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隊進行搶救發掘。搶救發掘面積約15,000平方公尺,出土考古遺物有多種陶器、石器、鐵器、骨器、玻璃及多種動植物生態遺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等[2],還有200多具人骨、墓葬,及許多灰坑與水井等。
該遺址出土遺物經初步推測分屬大湖文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及蔦松文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蔦松類型;其中,大湖文化的遺留較少,但有不少具特色之黑陶甕棺[3][4][5],蔦松文化分布較廣,遺留也較豐富,主要以紅色陶器為代表。[6]
大多墓葬普遍朝北,且位置相近者排列相當整齊,又有不少完整陪葬品。部分人骨個體有牙齒遭拔除之現象[7]。
灰坑內有大量紅燒土及富含有機質深色土壤,從中可篩選出各種植物種子等生態遺留[2]。[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