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秧雞(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又名白胸苦惡鳥、苦雞母(臺灣話:khóo-ke-bó)、田雞仔(臺灣話:tshân-ke-á)、紅尻川仔(臺灣話:âng-kha-tshng-á)、白面仔(臺灣話:pe̍h-bīn-á)、補鑊鳥(臺灣客家語四縣腔:buˋ vog diauˊ)[3],是秧雞科苦恶鸟属中的一種水鳥,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2]繁殖棲息於亞洲南部的沼澤、池塘、溝渠和河岸,從印度、斯里蘭卡橫跨到中國南部和印度尼西亞,身長約32公分,在上述地區皆為留鳥,築巢在沼澤植被的乾燥地點,一巢約6至7個蛋。
特征
從臉部脖子到胸部皆為白色,而下腹部和尾下覆羽則為紅褐色,有長腳趾、短尾巴而嘴和腳皆為黃色,身體兩側則稍為扁平使得更容易穿越蘆葦和矮樹叢。公母鳥外型相似但亞成鳥就較為灰褐色,雛鳥則為和其它秧雞科雛鳥一樣是黑色。
白腹秧雞以嘴喙在泥巴、淺水灘中找尋食物或直接目視啄食,也在地上、低灌木和小樹叢裡找尋食物,主要吃昆蟲、小魚和種子。
許多秧雞科鳥類習性是相當隱密的,但白腹秧雞則常大方出現,在清晨和黃昏時會發生"苦啊苦啊"大叫聲。
亚种
參考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