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東京街西)巴士總站[1](英語:Sham Shui Po (Tonkin Street West) Bus Terminus)是香港九龍深水埗區一個已被拆卸的巴士總站,位於深旺道近東京街西,對面為英華書院,鄰近港鐵南昌站,為一個露天環狀及坑狀巴士總站。總站關閉前,有8條巴士路線以此為總站。
本站現址已重建為海達邨海盛樓,其地面基座為公共運輸交匯處,並命名為「海達公共運輸交匯處」。
歷史
封閉前總站路線資料
於1956年7月4日投入服務,初時來往深水埗碼頭至九龍城碼頭,途經欽州街、長沙灣道及界限街。1987年11月23日起為配合紅磡黃埔花園首期入伙,總站延長至黃埔花園,為一條擁有高流水乘客量的巴士路線。
於1975年8月1日投入服務,初時來往大角咀碼頭及何文田(愛民邨),並以循環線形式運作,是九巴首條以循環線形式運作的巴士路線。初時受到紅綠小巴以車海戰術的打擊,加上班次疏落,導致客量偏低。及後九巴為了改善情況,改派單層三菱空調巴士行走及加密班次,成功小巴手中搶回不少乘客,及後因客量不斷上升便派出雙層空調巴士行走本線。
於1971年8月20日投入服務,提供梨木樹及葵涌道一帶往來長沙灣及深水埗的非空調巴士服務,而本線亦是唯一新界西往來市區的巴士路線,直到2005年7月2日才加入兩部空調巴士行走本線,並於2011年11月14日改為全線空調服務。
於1999年3月26日投入服務,九巴當時並沒有規劃開辦此路線。但隨296A線的客量出現飽和,並發現當中四成乘客的最終目的地是西九龍而出現。本線雖有796C線的沿途競爭,但行車時間較其短,加上車費較低,因此本線的客量小大損失。
於1995年6月26日投入服務,初時由城巴經營,並來往柴灣(東)及深水埗(欽州街),後來總站搬遷至小西灣(藍灣半島)及深水埗(東京街),1995年11月26日九巴加入經營本路線。由於本線行經東區走廊後就直達紅磡海底隧道及九龍市區,方便往來柴灣工業區及深水埗區、旺角區及油麻地上班的西九龍居民及柴灣居民,且是柴灣一帶的主要過海隧道路線,因此客量十分高,不論在任何時候經常全車坐滿。
於1997年1月13日投入服務,為118線的特快線,全程取道東區走廊並服務杏花邨一帶,只於平日繁忙時間服務,於1998年1月26日起正式命名為118P線,同時延長至小西灣。2001年7月22日起為配合藍灣半島巴士總站啟用隨即遷往該處,2004年7月4日起九龍區總站遷往深水埗(東京街)。
於1997年4月13日投入服務,為118線的通宵線,起初路線與118線相同,後於2000年8月12日起往深水埗方向增設銅鑼灣告士打道近景隆街分站,方便銅鑼灣乘客前往九龍西。
過往總站路線
車坑分佈
此總站最初設有七條車坑,包括3條雙坑及4條單坑,自從九巴12線總站搬離該處後,空置的坑位也被其他線所使用,加上本身該處地理環境較寬敞,有一些轉彎處也有足夠的位置給巴士停泊,因此該處有較條多後備車坑。之後配合廣深港高速鐵路工程,大部份車坑被拆除,此站轉型為環狀巴士總站。後來由於需要接收南昌站的巴士路線,再特別增設車坑供新巴796C線使用。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