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王朝 又稱帕拉王朝 (现代孟加拉语 写为পাল, 英語 :Pala Empire),8世纪~12世纪时统治印度 东北部的一个重要王朝。 其統治者的名稱均以帕拉為後綴,在古普拉克里特諸語言 意為“保護者”,他們是大乘佛教和怛特羅密教 的信徒。其主要據點位於孟加拉 和今印度比哈爾邦 ,包括巴連弗邑 、蒙格埃爾 、多摩梨帝國 等當時的大城市。9世纪初期,波羅王朝是北印度一强大的政治势力,其领土由比哈爾、孟加拉進一步擴展至尼泊爾、恆河流域中部[ 3] 。在公元810年时,波羅王朝領土上的人口达到1030万人。
波羅王朝被視為伊斯蘭教傳入前孟加拉歷史的黃金時期[ 4] [ 5] ,此王朝曾結束孟加拉地區持續不斷的戰亂和割據,對內為當地帶來安定與繁榮,對外與西藏吐蕃王朝 、印尼三佛齊 和阿拉伯阿拔斯王朝 維持良好的關係。在此時期,透過阿拉伯地區與孟加拉的頻繁貿易,伊斯蘭教首度於孟加拉出現,阿拔斯王朝的貨幣亦可於波羅王朝的考古遺址中找到[ 6] 。該王朝歷代國王修建了大規模的佛寺,並贊助那爛陀寺 、超戒寺 等佛學研究所。12世紀,信仰印度教的斯那王朝 推翻了波羅王朝,正式結束最後一個建立於印度本土的佛教王國。
波罗王朝在其领土内推行一种封建制度 ,即王室将土地赠给受封者,同时受封者获得对该片土地的税收、行政和司法权。但这种封地现象只是表面上与西欧 的封建制度类似。波罗王朝的封地对象几乎只限于宗教 集团,表现为将大量土地捐赠给寺院(如提婆波罗 国王曾赠给著名的那烂陀寺 5个村庄[ 7] );世俗官僚获得封地的现象非常少见。[ 8]
歷史
王朝建立
波罗王朝以今孟加拉 为中心,在戒日王 的帝国崩溃后北印群雄并起的形势中迅速崛起。王朝的首位君主瞿波罗一世 約於750年在西孟加拉Gaur被一眾地區首領推舉為王。歷史證據表明瞿波罗是由地區首領推舉所出,並非由當地人民直接選舉產生。[ 5] [ 9]
王朝在達摩波羅和提婆波羅統治下的擴張
約750-900年,西印的瞿折罗-普腊蒂哈腊王朝(绿色)、南印的罗湿陀罗拘陀 (橙色)、東印的波羅王朝 (紫色)鼎立,形成卡瑙傑 三角(Kannauj Triangle)
瞿波羅死後,其兒子達摩波羅和孫提婆波羅大幅擴展了王朝的領土。達摩波羅原本被瞿折羅-普臘蒂哈臘王朝 的君主瓦特薩羅闍擊敗。隨後達摩波羅和瓦特薩羅闍均被羅濕陀羅拘陀 君主陀魯婆擊敗。陀魯婆離開德干地區後,達摩波羅得以向西擴展王朝至北印度,包括卡瑙傑 (古稱曲女城)。
三國比較
瞿折罗-普腊蒂哈腊王朝
波羅王朝
罗湿陀罗拘陀
國祚
7世紀中期-1036
約750-12世紀
753-982
統治中心
摩臘婆、拉賈斯坦邦
孟加拉、比哈爾
卡納塔克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安得拉邦部份
首都
曲女城 (今卡瑙傑)
巴連弗邑、蒙格埃爾、索瑪普利 等
Manyakheta(位於今卡納塔克邦東北)
主要君主
瓦特薩羅闍、納加巴塔二世
達摩波羅、提婆波羅
瞿頻陀三世、陀魯婆
宗教
印度教
大乘佛教、密宗
印度教 (早期)、耆那教 (晚期)
建築遺址
克久拉霍
那爛陀寺 、超戒寺 、飞行寺 、索瑪普利大寺等
埃洛拉石窟 、帕塔達卡爾建築群 的耆那教神廟
然而,瓦特薩羅闍之子納加巴塔二世隨後佔領了卡瑙傑 ,並進軍至蒙格埃爾。達摩波羅被逼投降,並與羅濕陀羅拘陀 君主瞿頻陀三世結盟。瞿頻陀三世入侵北印,並打敗納加巴塔二世。[ 10] [ 11] 羅濕陀羅拘陀的記錄顯示達摩波羅曾承認羅濕陀羅拘陀為宗主國。在瞿頻陀三世離開後,達摩波羅得以恢復北印度的領土。[ 4]
達摩波羅死後,其子提婆波羅登位,並被視為波羅王朝最強大的君主。他曾入侵迦摩縷波 (今阿薩姆邦 )和今奧里薩邦 的小王國。其中迦摩縷波的君主沒有與達摩波羅戰鬥就屈服於波羅王朝,奧里薩的國王則逃離首都。[ 12] 除了上述的征伐外,他的繼任者亦有記載他曾佔領其他的領土,但有不少記載實際上是誇張失實。[ 5] [ 13]
首度衰退
提婆波羅死後,波羅王朝開始逐步瓦解。提婆波羅外甥毗羯羅訶波羅一世在短暫統治後退位,並成了苦行僧。他的兒子那羅衍波羅繼任為王,此時羅濕陀羅拘陀王阿目佉跋沙一世擊敗了波羅王朝,阿薩姆和奧里薩更恢復獨立。[ 4]
那羅衍波羅之子羅闍耶波羅至少統治了12年,並興建了一些公共設施和寺廟。他的兒子瞿波羅統治數年後失去了孟加拉,此時波羅王朝的領地只剩下比哈爾邦一帶。繼任的毗羯羅訶波羅二世亦受到來自中印度的Chandela和Kalachuri王國的侵略,波羅王朝在他統治時期分裂為數個小王國。[ 4] [ 5]
兩度短暫中興與衰亡
約988年,摩醯波羅一世登位。在三年內,他收復了孟加拉北部和東部的失地,並收復了今西孟加拉邦 的北部地區。於1021-23年,朱羅王朝 君主羅貞陀羅入侵孟加拉。他努力的成果很快被来自南印的侵略者朱罗王朝 所终止。[ 5] :45 摩醯波羅一世的兒子那耶波羅在奮力抵抗後擊敗了Kalachuri 國王,兩國後來在佛教高僧阿底峽 調和下簽訂和約。[ 14]
約於1077-1130年在位的羅摩波羅是波羅王朝最後一位明君。他減輕稅收、推動農業,並建造了一些公共設施。他恢復了迦摩縷波 的管治,並與朱羅王朝 君主維持友好的關係,以爭取支援對抗遮婁其王朝 [ 4] [ 5] 。羅摩波羅死後波羅王朝繼續衰退,領土逐步縮小。
摩陀那波羅在位(約1143-1161)時,來自南印、 信奉印度教的犀那王朝 吞併了波羅王朝在孟加拉的所有領土,波羅王朝消亡前的領土只縮減至比哈尔邦南部一帶。約於1161年,名為瞿頻陀波羅的一位國王統治著加雅 ,但沒有確切史據證實他與波羅王朝君主的關係。[ 5]
文化
波罗王朝以其对佛教 的支持和庇护而闻名;该王朝是最后一个信奉佛教的印度王室。在波罗王朝中后期,印度西部的佛教已经被伊斯兰教 入侵者消灭,只在东印还得以留存。历代波罗国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所谓“波罗七代护法”),他们长期出资建设北印度著名的佛教综合大学那烂陀寺 和超戒寺 。其中以研究密宗 为主的超戒寺是波罗王朝国王达摩波罗主持修建的,据说规模比笈多王朝 时修建的那烂陀寺还大。达摩波罗还建立了另一座密宗大寺飞行寺 。这几座宏伟的佛教研究机构都在12~13世纪的古爾王朝 穆斯林 入侵时期被彻底毁灭。波罗王朝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 ,尤其是密宗 。
作為統治佛教誕生地的君主,波羅王朝的國王在佛教國家中得到很高的名望。來自爪哇夏連特拉王國 的使節就曾請求波羅國王給予5座村落,讓他們得以在那爛陀寺興建一座寺院,此請求得到國王提婆波羅答允。提婆波羅亦修復、擴大了索瑪普利大寺的建築。摩醯波羅一世亦曾下令修復及建造那爛陀寺和菩提迦耶 的宗教建築。波羅王朝與中國 亦有交流,北宋 曾派遣使者西行求佛法,遼朝 西夏 亦有印度僧之紀載。[ 4]
波羅王朝和斯那王朝(約1070-1230年)時期,比哈爾和孟加拉的藝術影響了尼泊爾、緬甸、斯里蘭卡和爪哇的藝術發展。[ 15]
历代君主
以下君主的在位時間只是印度史學家Dineshchandra Sircar(1907-1985)於1975-76年根據各史料所作出的推測[ 16] ,並非確切的在位時間。
參見
资料来源
^ Michael C. Howard. Transnationalism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Societies: The Role of Cross-Border Trade and Travel . McFarland. 2012: 72 [2017-07-06 ] . ISBN 978-0-7864-9033-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20).
^ Ancient Indian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 [2016-03-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20).
^ 4.0 4.1 4.2 4.3 4.4 4.5 Sailendra Nath Sen. Ancient Indian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 New Age International. 1 January 1999: 277–287 [2016-03-28 ] . ISBN 978-81-224-1198-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5-17).
^ 5.0 5.1 5.2 5.3 5.4 5.5 5.6 Nitish K. Sengupta. The Imperial Palas. Land of Two Rivers: A History of Bengal from the Mahabharata to Mujib . Penguin Books India. 1 January 2011: 39–49 [2016-03-28 ] . ISBN 978-0-14-341678-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5-02).
^ Essays on Ancient India by Raj Kumar p.199
^ 《印度古代史纲》,224页
^ 《印度古代史纲》,213页
^ Biplab Dasgupta. European Trade and Colonial Conquest . Anthem Press. 1 January 2005: 341– [2016-03-28 ] . ISBN 978-1-84331-029-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4-29).
^ The Cambridge Shorter History of India p.143
^ Dynastic History Of Magadha by George E. Somers p.179
^ Bhagalpur Charter of Narayanapala, year 17, verse 6, The Indian Antiquary , XV p 304.
^ George E. Somers. Dynastic History Of Magadha . Abhinav Publications. 1977: 185 [2016-03-28 ] . ISBN 978-81-7017-059-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6-03).
^ The Cambridge Shorter History of India p.10
^ Stella Kramrisch (1 January 1994). Exploring India'S Sacred Art Selected Writings Of Stella Kramrisch Ed. & With A Biographical Essay.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 p. 208. ISBN 978-81-208-1208-6 .
^ Dineshchandra Sircar (1975–76). "Indological Notes - R.C. Majumdar's Chronology of the Pala Kings". Journal of Indian History IX: 209–10.